時代在發展,教育資源越來越充盈,給新出生的嬰幼兒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也讓寶寶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
寶媽們從哺乳期開始,就兼顧食療與胎教,寶寶出生后,又抓早教,就是想讓自家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同時,哈奇樂必須給各位家長提個醒:“不可忽略生活中的四大教育行為和四大養育習慣,否則很有可能毀掉孩子的聰明,讓孩子逐漸平庸和木訥。”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智商與家庭緊密相關。換句話說,家長的教育方法,是決定孩子聰明與否的關鍵性因素。不少家長,也許正在犯錯卻不自知,速速來自查自糾一下吧。
經常吼孩子

在孩子遭遇困惑,遇到難題時,不少家長欠缺應有的耐心。比如孩子學習新的字詞時,頭幾次家長還溫聲細語地教導,循環往復兩三次后,孩子仍未有進步,就開始急躁,語氣也變得不耐煩。
這個時候,家長已經不是在解決問題了,而是在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溝通過程中,不愿意傾聽孩子的想法,不理會孩子的解釋。久而久之,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罵,孩子便不再吐露自己的想法。
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一聲聲怒吼中,被孩子藏匿、消化掉,他們甚至會認為,自己的某些想法是錯誤的,所以父母才會生氣。最終,孩子思維變得遲鈍,固化,記憶力下降,與同齡人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給孩子貼負面標簽

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朋友,通過PUA來樹立威嚴,不斷地否定孩子的努力成果。孩子考了90分,指責孩子不細心檢查,扣掉了不應該丟掉的10分。
孩子考了100分,指責孩子只拿到了班級第一,在年級上還是很差勁。又或者是,在輔導作業時,總把“都教了那么多遍了,你怎么還沒學會!”;“你看看隔壁張叔叔家的女兒,再看看你!”;“那么簡單,為什么記不住?”掛在嘴邊。
愛孩子


就要給她鼓勵
成長期的孩子,身心本就不健全,容易被消極的話語影響,家長不鼓勵總批評,導致孩子們在迎接挑戰時,產生畏難情緒,心理暗示自己:“我不會,我不行,我肯定成功不了。”
逼迫孩子學習

幼兒時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一段時期,不少家長寧可犧牲孩子的童年,也要把時間盡可能地用來學習。上幼兒園不說,還報了各種課外興趣班,壓榨孩子的課余時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請記住:勞逸結合
原本的勞逸結合,變成忙里偷閑,孩子被迫接收了超負荷的知識,欠缺了獨立思考和吸收的過程。而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味地逼迫孩子學習不喜歡的東西,往往容易適得其反。
頻繁打斷孩子

孩子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專注力遠遠高于成人。
有些家長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孩子玩積木時,說積木臟,擦干凈了再玩,擦干凈了之后又問孩子渴不渴,餓不餓。
專注力


最為寶貴
陪伴確實很重要,但頻繁打斷孩子玩耍,思考,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等到以后讀小學,初中高中,高強度聽課的時候,孩子就會因為無法專注在一件事情上,而落于人后。
四大養育習慣

而一些常見的錯誤養育習慣,家長們也需要注意和規避。
比如,不重視孩子的早餐;不重視孩子的睡眠時間,孩子常熬夜;不控制孩子飲食,孩子多吃甜食;以看電視和玩手機為獎勵,刺激孩子好好學習等等。
1
要吃好
要知道,一日之計在于晨,孩子正在長身體,早餐必須營養均衡,不能隨隨便便敷衍,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讓孩子吃太飽,更不宜吃太多的甜食,否則胰島素抵抗現象,會讓學習跟記憶變得非常低落。
2
要玩好
小朋友們,要保證九小時的睡眠,早睡早起不熬夜,才能健康成長。請盡量減少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科學驗證:每天看屏幕超過兩個小時的兒童,在思維和語言測試中獲得的得分較低。
3
要學好
養育一個孩子不易,家長們切勿因為想要享受片刻的清凈,就放縱孩子玩手機,這樣不僅影響孩子的視力,也讓孩子沉溺在“垃圾快樂”里難以自拔,懶散厭學。

吃飽飽

不熬夜

戒手機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不少家長已經在自省,并想好了如何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