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的后果(孩子沉迷手機危害身心健康)
昨天,我跟兒子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禍首”就是手機。
暑假以來,他整天機不離手,每次我跟他說話,總是頭也不抬,應付了事。
氣急之下,我一把搶過手機。
誰知道,他挑釁地看著我:“為什么你跟爸爸就能玩?”
看著一臉不忿的兒子,我陷入了深深的無力。
手機誘惑之大,就連成年人也難以抵御,更何況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明明只想找資料,不自覺便刷起了朋友圈;
明明想看5分鐘,眨眼已經過了2小時……
手機成癮就像一個無底黑洞,在不知不覺中就吞噬了我們的時間。
比這更可怕的是:
手機成癮還破壞著孩子的大腦、改變孩子的思維、破壞孩子的習慣……
沉迷手機的孩子,會發生這4個變化
1、手機成癮,孩子大腦構造會發生負面變化
有研究表明,每天接受不同的刺激,孩子才能發展出一個健康的大腦。
現實生活中有著豐富的信息:
用眼睛看到蘋果顏色,用小手摸到蘋果觸感,用鼻子聞到蘋果氣味,用嘴巴嘗到蘋果味道。
手機的出現,簡化了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點一點或滑一滑就可以摘到蘋果。
一旦孩子習慣被抽象簡化的信息,他就會對真正的三維世界失去興趣,對豐富的信息不敏感。
大腦得不到足夠的感官刺激,結構和功能也會發生負面變化。
2、手機成癮,孩子會變得不愛思考
電子產品最大的特點是快反饋,點一下手機,內容、圖片、信息、聲音就會自動灌輸到大腦里去。
一旦孩子付出較低的成本就能獲得滿足,他就會習慣簡單直白的互動,他就沒有精力去深度思考。
3、手機成癮,孩子做事更沒耐心
一位作家書里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案例。
一個五六個月的嬰兒在翻電子雜志,輕輕一劃,雜志就“嘩啦”翻頁,嬰兒樂得手舞足蹈。
接下來,她父母拿來一本真正的雜志給嬰兒翻,結果,嬰兒怎么用力也翻不動雜志,怎么滑動也不出來“嘩啦”的聲音,她生氣地把雜志扔到一邊。
這個案例說明了,過早接觸手機帶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認知:所有事物是點一下就馬上有的。
這樣的認知,會讓孩子很難接受現實生活中慢的事情,長此以往他會變得急躁、沒有耐心。
4、手機成癮,孩子真實的朋友減少
手機為孩子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也讓孩子失去了更多直面交流的機會。
有多少孩子,在網絡世界能言善辯,好友成群,回到現實卻少言寡語,不善交際。
一項研究點出了問題的關鍵:過多的屏幕時間會阻礙語言、社會和情感的發展,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觀察力、同理心、認識自己的方式及人際關系。
還有的孩子因為對手機的依賴,讓手機占據了生活的大部分空間,甚至忽略了身邊的人和事。
幫助孩子避免上癮,父母能做什么?
手機是現代生活的基本工具,讓孩子絕對遠離手機,是不現實的。
如何合理使用手機,避免孩子被手機控制,才是家長不得不思考的難題。
1、正視當下問題
家長需要達成一個共識:
不是孩子定力不夠,而是“對手”太厲害。
紀錄片《智能陷阱》采訪了許多互聯網產品核心技術人員,他們表示:一些互聯網產品就是以讓人上癮為目的設計的。
2、學會善用手機
如果無法戰勝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跟它和平相處。
《智能陷阱》給出了一些建議,讓手機成為孩子的學習工具,而不是娛樂產品。
比如:卸載不重要的軟件、將容易上癮的軟件移除主頁面、關掉不必要軟件的通知消息等等。
很多軟件都有“兒童模式”,比如設置使用時間段、時長等等,也會對避免孩子沉迷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3、約束孩子的“屏幕時間”
對于電子產品的使用,美國兒科學會給出了如下建議:
1歲半以前,不要使用任何電子產品;
1歲半至2歲,可選擇一些優質的內容,同時,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
2歲至5歲,每天對著屏幕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家長還可以與孩子共同協商制定規則,全家人都要嚴格執行。
4、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很多孩子開始接觸手機,并逐漸沉迷,很大的原因是現實世界沒有吸引自己的事情。
每多一種愛好,孩子就多一種從手機中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5、父母以身作則很重要
孩子身上的每一個不良習慣,幾乎都能在父母行為中找到根源;而好習慣的養成,皆來自對父母行為舉止的微妙模仿。
如果父母在家整日手機不離手,孩子自然沉迷手機不能自拔;如果父母經常捧著一本書看,孩子也會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
我們一起想想孩子開始如何接觸到手機的?
孩子不想吃飯,“邊看動畫片邊吃飯。”
孩子想要玩具,“不買就給你看短視頻?!?/p>
孩子要出去玩,“我沒時間,給你玩會兒手機?!?/p>
……
可教育孩子太累、工作太忙,都不該是我們把孩子扔給手機的理由。
孩子對父母是天然依賴的,手機的吸引力再強,也強不過父母的陪伴。
在孩子還愿意跟你親近的時候,幫助孩子養出健康的習慣吧。
網友:
不要因為一時的懶惰,造就孩子一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