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情卻會導致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甚至養成不好的習慣。而且,這些事情中有很多與家長的育兒方式無關,但是卻應該引起家長們的高度重視。
一個美國家庭治療師分享了這樣一段經歷。
那一次,她的目標是幫助一個8歲的女孩改變攻擊性行為,減少粗暴、激烈的言語,改善她與父母的關系。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治療師和家長都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但不幸的是,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取得進展。女孩的父母疲憊不堪,無計可施。
可是最終的答案令人吃驚,那是來自一次眼科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孩子的眼睛高度近視,但是粗心的家長一直沒有發現,更沒有重視。
試想,那個孩子在課堂上無法看清老師寫的字,閱讀變得困難。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在教室漫長的時間里充滿了挫折感,在學習上越來越落后,成績自然越來越差,沒有了自信心,哪里會有好脾氣?
于是,家庭治療師把視力治療添加到干預措施列表中。
很快,當孩子佩戴合適的眼鏡,視力沒有障礙時,在課堂上的日子就好過多了,她的那些攻擊性行為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有時候,孩子的行為令人困惑,家長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他們嘗試了采用不同的育兒策略,希望孩子能有所改變,但常常不得其法。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引發孩子行為問題的根源。
當你想努力去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的時候,就要學會尋找、發現各種可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因素。
下面的列表也許會幫助你打開思路
1,孩子睡眠不夠
睡眠不夠或是不好的孩子白天肯定會無精打采,無法集中注意力。這種情況下肯定容易心情不好,發脾氣。
2,經常感到饑餓
造成孩子饑餓有兩個原因,有的是因為孩子挑食造成的,有的是因為家長不能按時為孩子提供飲食造成的。
不管是哪種原因,處于饑餓狀態的孩子都很難有好脾氣。
3,生活中的變故帶來的過度刺激
生活中發生的重大變化,比如搬家、換學校、親人去世、父母分居或離婚,等等,都會導致孩子行為習慣的變化。
所以,在家庭生活有大的變故時,家長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感受,悉心陪伴,發現孩子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及時開解、安慰。
4,學習上面臨挑戰
如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這些時間節點上課業加重,有的孩子會感到無法應付。這時也需要家長的關注和介入,當然,家長要懂得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這樣的壓力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焦慮。
5,與朋友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
與同齡人間的友誼是孩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當朋友關系發生變化(變壞)時,孩子的情緒會受到很大影響。而這一點往往是家長容易忽視的,特別是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社交生活”。
6,視力和聽力出現問題
如文章開始舉的例子,視覺和聽覺障礙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不便,讓他們有挫敗感,因此心情不好,導致行為出現問題。所以家長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定期帶孩子去檢查身體,發現這些問題就要及時治療、矯正。
7,過多的屏幕時間
過多使用手機、平板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直接交流的能力。缺乏交流能力的孩子也容易出現行為偏差。
8,外貌帶來的自卑感
有的孩子會因為對自己的外貌不自信而產生自卑羞愧感。過胖、過瘦,或是個子矮,這些都有可能讓一個孩子在同齡人眼中成為笑柄。而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勇敢面對自己的外貌和身體,同時讓他們通過其他方式,如自己的才藝(如唱歌跳舞畫畫等等)和品行(善良、樂于助人等等)來樹立自信心。
當然,還有很多外在因素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性格。
雖然這些事情中許多都是與家長的養育方式沒有直接聯系,但作為家長仍然要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影響孩子。
也許你會發現,遞過去一杯水和出去吃一頓快餐比嚴厲的說教更有效。或者更早的就寢時間,減少環境的嘈雜,這些確實會讓孩子少發脾氣。
所有這些都需要做家長的要有細心、好奇心和耐心,這樣才能發現孩子生活中存在的那些影響到他們身心健康的“小問題”。
如果你懷疑某些事情可能會影響你的孩子的行為,你就要及時行動,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