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文明講禮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也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有禮貌,有教養,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會受到別人的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
文明禮貌反映著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文化素養,我們要做一個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的人,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讓他受益終身。
比如見了人要有稱呼,要表示問候;得到他人關心、幫助要表示感謝;分別時要表示樂意再見;兩人共事時要表示高興;出現矛盾要認真考慮自己的過失,不輕易責怪對方;家中來客人要表示歡迎;家長與客人交談時不打擾;出門做客要聽家長的吩咐,不亂拿人家的東西等等。
昨天放學后帶孩子在小區里玩,他會很有禮貌的問其他小朋友,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對方答應后表示感謝,兩個孩子一起玩球,玩的特別開心,到時間要回家了,他會主動說我要回家了,再見了,我們下次再玩!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可以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
我們必須要知道文明禮貌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以為講一兩遍,孩子會永遠照著做。家長應當反復對孩子進行有關訓練,比如我們要對孩子堅持說“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孩子,直到成為他習慣化的語言。
我們還要學會給孩子道歉,有一次我的耳機找不到了,我就自然而然的認為是孩子拿了,我就嚴厲的問他,我的耳機呢?后來發現被我放到其他地方了,我立刻道歉,對不起是媽媽冤枉你了,我不應該質問你,同時感謝你對我的包容。這樣孩子才會在做了有損他人的事情時,誠懇地向對方表示道歉。
良好的禮儀習慣不僅能帶來快樂,而且能夠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從表面上看,禮貌是一種表現或交際形式,從本質上講,禮貌反映著自己對他人的一種關愛之情。所以,真正的禮貌必然是源自內心的。
講究禮貌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些父母認為,現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單純無知,長大就會懂得文明禮儀,其實,這都是誤解。
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會形成壞習慣,一旦養成壞習慣,再改就很難;另一方面,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梢?,文明禮貌始終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那么,怎樣來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呢?
第一,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我們怎么做孩子就會怎么學,所以要以身作則,我們良好的行為舉止是給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
比如我會感謝我的愛人為我們準備了美味的早餐,他也會感謝我幫助他洗衣服,互相理解,對對方說一句辛苦了,感謝有你!孩子看在眼里,需要我幫忙時會說媽媽請幫我拿一下衣服,謝謝。這不需要我們每天在孩子耳朵邊上嘮叨,做給他看就可以了。
第二,培養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我們平時要有意識地向孩子強調個人禮儀的重要性,比如
(1)儀容儀表
教育孩子保持儀容儀表的整潔,要把臉、脖子、手都洗得于干凈凈;勤剪指甲,勤洗頭,勤洗澡,保證身上沒有異味;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注意口腔衛生;衣著要干凈、整潔、得體。
我家孩子剛上幼兒園時不習慣自己就刷牙洗臉,我就告訴他,老師喜歡干凈衛生的學生,如果她能聞到你身上香香的味道,一說話有牙膏的香味,會特別喜歡你的,他真的就做到了每天堅持。
(2)餐桌禮儀。
吃飯時長輩動筷子了我們再動筷子;在別人家做客時,主人動筷子了我們才可以動;吃飯不吧唧嘴;不要總盯著自己喜歡吃的,還把喜歡吃的放到自己面前,我們平時生活中也要注意,是否把孩子喜歡的專門放到他面前了;吃飯時右手拿筷子,左手扶著碗等等。從吃飯中就能看到一個人的素質。
(3)行為舉止。
有一句話是“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方面提出要求。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要避免無精打采、聳肩、塌腰等習慣,千萬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擺動,步速要適中,防止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的碎步,干萬不要出現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癢、扣腳等不良習慣的動作。
(4)表情神態。
我們對他人要尊重、理解和善意,與人交往要面帶自然的微笑,傾聽他人,有一個良性的互動。
(5)言談措辭。
平時要多使用文明禮貌用語,要做到態度誠思、親切,簡潔得體,既不沉默寡言,也不啰唆重復。比如和他人見面時主動打招呼、和別人說話時要專心、愛護公共環境、遵守交通規則等。
我們向孩子強調文明禮貌的常識時,不要用教訓、命令的口吻,而應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若出現互相擠撞,不要惡言惡語,要抱著理解、寬容的態度。
第三,尊重自己的孩子。
文明禮貌看起來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實際上它反映了個人的內心修養。有自尊的孩子會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說話時往往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你對待孩子沒有同情心,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心,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最好途徑?!?/p>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能夠照出我們內心的一切,我們懂得如何與周圍的人事物相處,孩子自然會懂得。文明禮貌是人們合乎社會規則、謙虛恭敬的表現,是通過動作與語言來體現的。所以,父母既要讓孩子懂得“應該”有禮貌,又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做”才能體現一個人的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