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視頻的時候看到有趣的一幕:一名小學生端坐書桌前聚精會神地學習,臺燈下貼著一張紙條,上邊印著“不要喊媽!”
“不會的字請查字典,不要喊媽!
不會的題目請多讀幾遍題目,認真分析,不要喊媽!”
有實在不會做的題目,請標記好,完成所有作業之后再喊媽……”
紙條上打印著語文、數學、英語等不同科目的“不要喊媽”不同的“細則”和“條款”。
這則視頻目前獲得了11萬的點贊。
博主說她也不清楚這些規則的原創者是誰,但是覺得很有用,貼在了孩子學習的醒目位置,以此敦促和培養孩子的獨立學習能力。
眾寶媽看后紛紛表示“有用”、“打印之”……
相信每個媽媽都會對此深切地頭疼吧!
就在我寫這條的時候,女兒在房間里大喊:媽!幫我翻頁!
看來,我也要把這“不要喊媽”貼在明顯的位置了!
不光是咱們普通媽媽,明星媽媽也難逃被“喊媽”的“厄運”。
孫儷曾經發微博稱:
“那天我媽語重心長的和我說,你也不容易呀,兩個孩子每個人每天要叫800次的媽媽吧,我說可能還不止~我現在和等等妹妹說,現在每天叫媽媽的次數需要限量了,想好關鍵的再叫我,次數用完了就不能叫了,隨后他們像機關槍一樣,每人連續叫了100次都不止,讓我頭更痛了”。
喊媽,成了每個孩子童年里最大的樂趣,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習慣。
“媽,今天吃什么……”
“媽,我玩具哪去了……”
“媽,我難受……”
“媽,我想回家……”
孩子對母親所有的信賴和依戀,都變成了下意識地喊“媽……”
而面對“父愛如山”的爸爸,孩子通常只有一句話:爸,我媽呢?
雖然被孩子需要是一件很暖的事,但是孩子喊媽這件事若到了學習的時候,很快就從“母慈子孝”的甜蜜負擔,變成了“雞飛狗跳”甚至容易“心臟搭橋”。
作為媽媽,的確被孩子需要,但是如果媽媽不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懂得及時退出和放手,那么從生活和個性成長的角度來講,“媽寶男”、“媽寶女”就此誕生,從孩子學習能力角度講,孩子總是認為有媽媽當“拐棍”,獨立學習的能力差,很難適應后期越來越需要自學的學習方式。
看來,想要“健康長壽”大家都能生活幸福,想要繼續“母慈子孝”的場面,母親適當地放手和退出,對孩子對自己都好啊!
那么,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該如何培養,何時培養呢?
一、0-3歲構建依戀關系,3歲以后適當放手
首先要明確的是,6歲以后孩子才開始正式看書學習寫作業,但是并不意味著習慣從那時才開始培養,好習慣要從幼小銜接甚至更小的時候就要打下根基。
因為沒有哪一個習慣是一蹴而就的,在此之前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鋪墊過程。
0-3歲是和孩子構建依戀關系、給孩子構建安全感的最佳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從媽媽的及時滿足和情感連接中獲得心理營養,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愛。
但是過了這個階段,媽媽給孩子的安全感已經構建得足夠好了,進入到幼兒期,就要學會逐漸放手和退出,不管是孩子玩什么游戲、選什么衣服、喜歡和什么樣的小朋友玩,媽媽所能做的最多是引導而非干預。
而且,先從生活上把孩子的自主性調動起來,讓孩子明白,生活中并不是時時刻刻都需要媽媽的,玩的時候可以有自己安安靜靜玩的時間,媽媽也有媽媽的私人時間去做她的事情而互相不干涉。
二、學齡前階段
1、讓孩子勇于嘗試,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大膽試錯
給孩子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讓孩子在這個空間里大膽地發揮著他們的創造力,大膽動手去擺弄那些他們沒玩過的玩具,去創造一些新奇的游戲方法。
在發現孩子新奇的游戲方式后,要予以認可和鼓勵。
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大膽試錯。
在學習的過程中,都不必在意孩子最終做的結果,而是更加關注孩子在做這件事的過程。這里的學習是廣義的,不單單是學習文化知識看書寫字,而是包括游戲、思考方式等等。
要讓孩子持續的保持對新事物的熱情和興趣,不要輕易的干擾,中斷,或阻攔孩子的探索過程。
讓孩子感受到享受過程的內在滿足,而不是為了得到結果的肯定畏手畏腳。
2、多向孩子提出開放式提問
開放式提問更有助于孩子多方位地思考。
因為開放式的問題并沒有標準的唯一答案,所以在傾聽孩子的答案時,可以了解孩子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同時他們理解有些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
3、親子共讀后留給孩子獨立閱讀時間
閱讀能力是孩子今后是否能夠有很好的學習能力的一個基礎。
而且孩子在5歲左右也開始進入自主閱讀的環節。
所以在每天的親子共讀之后,要留給孩子5-10分鐘的獨立閱讀時間,管他是讀圖還是讀字,就是讓孩子明白,閱讀可以獨自進行,也可以和媽媽共同進行。
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留在最后問媽媽或者和媽媽一同查詢,但在這段時間內,每個人的閱讀都是獨立的。
4、養成自己收拾書包、整理個人物品的好習慣
生活習慣是學習習慣的前提,縱觀那些學霸,能夠在繁重的學業中游刃有余的,往往生活的獨立自理能力也都很強。
讓孩子從小就明白,整理自己的書包文具都是自己的事情,上幼兒園的頭一天把第二天要帶的玩具繪本裝入書包,第二天早晨再檢查一遍,晚上放學再檢查需要帶回家的玩具繪本,這樣不丟三落四,也不把“忘東西”的鍋甩給父母。
5、學會示弱,讓孩子來教父母
其實孩子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比父母強多了,抓住這一點,向孩子示弱:“哎呀,這個地方媽媽不會啊,寶寶快教教媽媽這個得怎么用?”、“女兒好厲害啊!這道游戲題我還沒看明白呢,你就自己分析出來了!你給媽媽說說思路媽媽學學!”
諸如此類的示弱和鼓勵,讓孩子明白她不僅需要媽媽,也被媽媽需要,才會更與信心去自己接觸新鮮的事物,當好媽媽的“小老師”。
三、學齡期
1、養成預習好習慣
進入小學以后,有的孩子可能會出現暫時落后的現象。
所以父母著急了,對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耳提面命,孩子也開始“牽著不走打著倒退”。
久而久之,孩子成績沒上來,好習慣也沒養成,反而更加厭惡學習。
任何時候的成績其實都是暫時的,只要給予孩子正面的肯定和鼓勵,孩子都能成為后起之秀。所以,剛入小學的時候不要過分在意孩子的成績,而是要注重孩子的習慣和時間管理能力。
一定要讓孩子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因為預習是培養自學能力最基礎的一項。
孩子在課前頭一天按照第二天的日常看一眼要學的內容,起到心中有數,第二天上課便能跟住老師的步伐。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認知能力的增強,他們預習的內容和深度也會增強,這時孩子也已經有了自己的預習方式和對重點的判斷。
2、學會時間管理,制定小目標
讓孩子學會制定當晚每小時的小目標、一周內的學習小目標、一個階段內的任務目標。
然后在目標任務內,按時、及時完成。
并且可以用手賬等方式對已經完成的目標打√,未完成的打×,總結沒有完成的原因和改進方式。
3、教會孩子解決問題“先易后難”
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卡殼,這也影響孩子的學習進度。
告訴孩子可以先通覽他要完成的任務,選出最簡單完成的作業任務,然后是需要進一步思考比較復雜的,最后是難題。
難題中可以同樣采取這種階梯式的辦法,實在無法解決,可以尋求好朋友的幫助,或者向家長尋求幫助。
所有的鋪墊和能力的培養,其實都是在告訴孩子一件事: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其實仔細看看文章開篇那條有趣的短視頻里,“不要喊媽細則”的條條款款,每一條都是在引導孩子獨立學習,培養他們自學能力的好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