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被老師告知,您的孩子在幼兒園里搶別人的玩具,打人了。在玩捉迷藏游戲的時候,被人找到就會大發脾氣。你會怎么辦呢?
很多父母都會去批評孩子,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可以打人。警告他,如果你再打人的話,就要沒收你的玩具。誘惑他,如果你能夠做到今天不打人,就給你獎勵冰激凌。
這是很多老師和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常用的手段。但是《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告訴我們,這些方法都是在用防御式的大腦教育孩子,或許可以取得短暫的效果,但并不能真正讓孩子的能力得到培養。
我們應該用開放式的大腦,目的是在培養能力,而不是單純消除不良行為。怎樣培養能力呢,首先要看懂孩子的行為語言。

當孩子去搶別人玩具時,父母要看到孩子用行動告訴我們,我還不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我還沒學會輪流等待。當孩子輸了游戲就氣急敗壞的時候,他是想告訴我們,我還沒有辦法面對失敗。
這些行為并不代表他是個壞孩子,也不代表他有問題,只是意味著我們需要設法讓這個孩子練習等待并且提升友好和別人一起玩的能力。

怎么提升呢?
我們可以讓他參與游戲的計劃,讓他變成游戲的管理者,提醒別的小朋友輪流和等待,或者在角色扮演的時候,讓她演一個善于等待的角色,借此來提升他的能力。
在他因為輸了游戲而沮喪的時候,允許他有負面情緒,并且陪著他,告訴她我知道你很難受,但是,捉迷藏的樂趣在于發現和被發現。
當孩子感覺到被關注,被安慰,他就會有安全感,會覺得可靠,會有力量讓自己的情緒從抓狂回到平靜。在這本書中,這種情緒的恢復能力,叫做復原力。復原力的核心在于當孩子面對困難挑戰的時候,幫助他安靜下來。
真正的教育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乖巧,一直沒有什么問題發生。而是在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讀懂她行為的語言,幫助她提升復原力。這才是成長的過程,就是出現問題,提升能力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