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低幼年級這么重要的5個行為習慣是什么呢,那么聽班主任老師一一來揭秘:
一、培養孩子積極主動、努力向上的行為習慣
班主任老師提到一年級是孩子正式學習生涯的開始,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需要從這個時候開始培養的,一年級開始有了作業這個東西,所以讓孩子養成做作業不拖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要讓孩子一邊做作業一邊吃零食,一邊做作業一邊看電視,更加不要做在孩子旁邊,孩子一邊做家長一邊指手畫腳的指揮,這些都是做作業的大忌。家長要做的及時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堅持作業,鼓勵孩子,做好孩子的第二任老師,千萬不要不管不顧的做甩手掌柜。
二、培養孩子認真細心的習慣
家長培養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培養孩子收拾東西的習慣,教會孩子每天按照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帶齊學習用品,孩子收拾整理好書包后,家長再協助檢查,當孩子忘記帶學習用品的時候,家長要提醒孩子,還忘記了什么,逐步陪養孩子細心的行為習慣。老師給出的是小妙招:清單革命,家長和孩子一起制作需要攜帶物品的清單,檢查一項勾畫一項,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馬虎而忘記帶書包、練習冊和作業本了。
三、培養孩子認真聽講的習慣
培養孩子認真聽講的好習慣,期中考試剛剛完成,不少的家長開始問老師自己家的孩子考試成績如何,其實考試成績只是一個結果,結果的好壞肯定取決于平時多過程,而這個過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上課好好聽講,只有養成了這個好習慣,老師上課講解的知識點才可以進入小學生的腦袋中,只有進入腦袋的知識才是被記住的知識,雖然低幼年級大家的成績并不大,但是95分和100分雖然只差了5分,可是一個是只能考到了95分,而一個是滿分只有100分,等到3-4年級有認真聽講習慣的學生和沒有這個行為習慣的學生,差距就越越來越大。所以才會出現所謂的“三年級效應”,因為這都是行為習慣背后的力量再起作用。
四、培養孩子交往合作的習慣
家長要鼓勵孩子和同學們多交往,一起游戲,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同時注意引導和教育孩子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不自私,不任性,不要給同學取外號。同學之間多多的進行一個有意義的游戲,不亂追逐打鬧,不在教室墻壁上亂涂亂畫。與同學互幫互助,不要因為其他同學的學習成績不好,就取笑他人。
五、培養孩子做事情精力集中的習慣
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聽課老走神,班主任老師建議家長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培養孩子用眼睛看的習慣:在安靜之處,將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互相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不管什么話題都沒有關系,每天進行一次,只要視線相連接,孩子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聽,只要每天持續不斷,就能培養出很會聽“話”的孩子。建議家長回去多試試,多練練。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校共育,老師和家長都要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上面下功夫,共同用科學的方法,用智慧的方法養育孩子,才會守得云開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