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精英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聊天模式,猶太家庭培養了無數杰出人士的教養秘訣——“海沃塔”(Havruta),你聽說過嗎?
他們的聊天不是閑話家常,而是有意識的,每天固定時間的頭腦風暴。縱觀古今,如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Google創始人佩奇&布林、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甲骨文創始人埃里森,從小都是用“海沃塔”模式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
原來精英們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與之聊天的方式就與眾不同,他們正是用“海沃塔”模式交流。
我們不奢求也能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一個世界級名人,但是用這種方法,終歸還是能讓我們的孩子得到益處,大家了解后,不妨可以一試呢!
01
多和孩子聊天,比什么都管用
現在家長們都挺忙碌的,經常忽略了和孩子的溝通交流。但其實,多和孩子聊天,比什么都管用。
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科學家刊登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兒童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無論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證明了這一點。
研究中還進一步指出,和孩子聊天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能加強與孩子的情感溝通,進一步增進親子關系,同時,還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但這里說的聊天,可不是類似以下敷衍的、無意義的聊天。
“吃飯了嗎?”
吃了。
“作業寫完了嗎?”
寫完了。
“隔壁誰誰誰,又考了全班第一。”
“噢,我知道了”
……
那什么樣的聊天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該研究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方法,但是無數猶太名人的案例告訴我們,精英教育背后就是這個海沃塔聊天法。
02
什么是海沃塔聊天法
西方家庭(學校),特別猶太家庭(學校)鐘愛的“提問—討論”學習方式,就是海沃塔聊天的精髓。
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單詞fellowship,即伙伴關系。表示兩人一組,通過提問、回答、對話、討論來學習和表達某個問題。
海沃特聊天,不是閑話家常,而是有意識地、在固定時間與孩子就某一特點話題進行的頭腦風暴式的深入討論。
通常,猶太父母會選擇在周末的安息日(猶太家庭的聚餐時間)來與小朋友進行一次“深度聊天”。
這時候,爸爸媽媽不會讓孩子“好好吃飯,別說話”,而會邊吃邊耐心傾聽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并且圍繞某個主題,用提問、對話、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
比如,孩子有一天說想養一只寵物狗,父母這時候不會一口回絕或者答應孩子的要求,而是讓孩子談談為什么想養狗狗,養狗的費用怎么解決,每天遛狗和打掃衛生的責任如何分配等,甚至可以就此召開一個“家庭會議”,給孩子一個正式發表言論的機會。
在”有意識的聊天”中,孩子不僅被鼓勵大膽說,還要在邏輯思辨中學會怎么說。
在這樣的深度聊天時,孩子不僅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無形中也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力。
03
實踐起來其實很簡單
“海沃塔聊天”看似很高大上,其實很簡單、很容易操作。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認真參與,暫時忘記“家長”的身份,成為孩子的“伙伴”。
具體可以試著按照這樣的步驟做:
首先,確立“海沃塔”時間,將它固定下來成為一個家庭慣例,不要隨意改變。
例如,可以將家里的海沃塔時間定在周六晚上。因為只有這一天晚上,一家三口才能湊齊,安安靜靜地坐在一起好好聊聊天。
不要隨意改變時間安排,相比內容,儀式感有時也很重要。要讓孩子認識到我們對”和他聊天溝通“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其次,選擇一個合適的議題。可以由爸媽提出,也可以就孩子的一項請求或要求進行深度討論,比如之前提到的“養寵物”問題。
但不要強迫孩子硬聊他不感興趣,或不愿意的話題。
之后,就是海沃塔聊天的精髓部分——“有意識的聊天”。
布蘭迪斯大學通過對“海沃塔”的調查研究,發表了一份名為《海沃塔學習理論》的研究報告。在這份長達40頁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海沃塔”聊天法,重在三個方面:
1、傾聽 表達
傾聽,要先關掉你內心的說話聲,別急著對孩子的問題下定論。
表達,盡量多用開放式的提問,讓孩子說出更多他的想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孩子想看動畫片,和你商量能不能先看會兒動畫片,再做作業,那么作為父母,你會如何說?
相信很多人都會說:“不可以,寫完作業再看電視。”又或者:“可以看十分鐘,看完之后,就必須去寫作業。”
這樣的聊天,是一種“結論式回答”。一旦下了結論,孩子就沒有表達的可能性了,也就不能學會重新思考發生過的事情,更無法從中得到任何成長。
如果我們換成提問式,比如:為什么要先看動畫片,而不是先做作業?
這下,孩子才會繼續有話說了。
2、探索 聚焦
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圍繞一個主題,深入思考,探索最大的可能性。
接著上面的聊天,我們問孩子為什么要先看動畫片時,他可能會告訴你“動畫片更有意思……”
那么我們可以繼續問孩子:“你為什么喜歡看這個動畫片?它哪里最吸引你?”
孩子就會仔細去思考這個動畫片吸引自己的地方,而不是只是單純地看看。
這個探索的過程,其實就是讓孩子主動去思考感興趣的東西。會思考的孩子,做事情才更有條理,更有目的性、目標性。
3、支撐和挑戰
這是進一步驗證想法的過程。具體做法就是,不論孩子有什么想法,都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他找到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
我:“你覺得作業什么地方沒意思?”
孩子:“這些題目我都會,重復做來做去,不就浪費時間么!”
我:“那怎么才能不浪費時間?”
孩子:“老師說,能保證每次測驗都對,就可以免做作業。”
我:“那怎么保證每次測驗都對呢?”
孩子: “嗯,還是要多練習,把錯誤的地方搞明白,下次不要再錯……”
通過不斷反問孩子現有的想法,讓孩子逐步理清自己的思路,看到自己存在和忽略的問題,引發他更多的思考。
積極響應去思考問題,正是孩子思辨習慣和能力形成的開始。
“海沃塔聊天法”將極大促進親子關系。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曾透露,她和兩個女兒有一個專門的“促膝時間”,每天晚上臨睡前,母女三人都會躺在床上聊聊天,說說笑笑。
最好的親子時光,也是最好的教育時光。
經常和孩子聊天的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把愛和幫助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
此外,“海沃塔聊天法”實踐多了之后,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一種可以通過多次練習,慢慢形成的思維習慣。
當你養成這種思維習慣后,會自然而然地跟孩子越聊越開、越聊越深,并不覺得累。而孩子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就在這日常的“頭腦風暴”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