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愛學習,若孩子不愛學習,任何學習方法都沒有用。”4月22日晚,繼上一節“自主學習方法”課程后,南都教育聯盟“燕姐教育圈”再次邀請資深家庭教育專家、廣東順德碧桂園實驗學校總校長陳錢林就“如何培養學習興趣”這一點展開講授,他開門見山指出最直觀的問題。他認為,圍繞“習慣”、“興趣”、“志向”三個關鍵詞可以培養起孩子學習的興趣。
陳錢林
用作息表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習慣要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培養,有一個方法家家戶戶都要做,那就是作息時間表。陳錢林以身示范,他們家有一個學習規矩,就是孩子必須有作息時間表。這個作息時間表并不是家長制定好給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制定,做到家長要求與孩子喜好相平衡。孩子制定好后給家長看,家長再引導孩子慢慢摸索最合適孩子的作息時間表。有了作息表后,該鍛煉的時間鍛煉,該學習的時間學習。那么該學習的時候并不是學校要求的學習時間怎么辦?自學。因此,習慣是自學的基礎。
孩子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后給予表揚或獎勵
孩子有興趣才能堅持,那么怎樣堅持呢?一是內驅力,如果孩子本身學習的內容是自己喜歡的,就會產生內驅力。
有以下兩種形式,一種是孩子本身對這件事情感興趣,產生猜想,并將它轉化為自學。例如,陳錢林在前面的課程中談到的探究方法——探究金魚同樣適用于“內驅力產生學習興趣”這點;例如,家長和老師推薦孩子閱讀哪些書籍后,接下來如何閱讀、如何掌握需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家長和老師無需過多參與和指導。
另一種形式是,通過達到某個學習目標或學習進度來激發孩子的成功感,讓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例如,孩子在背單詞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掌握快、效率高,這時候孩子會有一種成功感,繼而產生興趣,自學能力也就來了。
但學習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完全靠興趣并不能支撐孩子學習的興趣,外驅力在這時候顯得格外重要。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走上自學的興趣,父母和老師的表揚是最主要的外驅力來源,例如,孩子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后給予表揚或獎勵。
“孩子自主學習主要還是靠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孩子沒有興趣,跟著老師學也很難學好,何況是自學。”陳錢林總結道。
指引孩子的學習志向
陳錢林有句話廣為流傳:“志向能產生引(吸引)力,自學能產生推(推動)力。”孩子只要具備這兩種力量,想不成才都難。
“遠方的一個燈塔在閃光,孩子心中要有夢想。”夢想就是孩子產生對學習吸引力和推動力的信念。陳錢林表示,教育要給孩子筑夢,幫助孩子圓夢。那么如何讓孩子有志向?首先可以和孩子聊聊,激發他們的想法。陳錢林強調,這個志向必須是遠大的志向,若只是一個短期的目標,或許太容易達到,而達不到時又往往有挫折。
“接觸名人很重要。”陳錢林說。碧桂園實驗學校小學六年級有一個名人傳記活動,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內,老師和學生共同閱讀鄧小平傳、愛因斯坦傳等名人傳記,并設立專門的課堂進行討論,以此激發孩子的志向。同時,學校有六個重要的節日,每次過節都會舉辦“鳳凰名人課堂”,邀請一位名人到學校與學生們對話,這些名人有奧運冠軍、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科學家等等,學校希望鼓舞學生們內心的夢想,堅定學生心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