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習慣養成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是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我們會發現孩子會有著各種不好的習慣,比如做事特別喜歡磨磨蹭蹭,吃東西的時候挑三揀四,晚上總想多看一點電視不愿早早上床睡覺,寫作業的時候提筆就錯,錯了就擦,根本不愿意專心對待……所以會有太多的父母會苦惱:
究竟如何才能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呢?對此專家給出了兩個好的建議
利用條件反射理論,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我們先來了解下什么是條件反射?

一只小狗被喂食時主人總是不停的搖著鈴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條件反射,只要鈴鐺聲一響,小狗就會不由自主的搖著尾巴等待著食物的到來,甚至會流下口水。
這就是巴甫洛夫非常有名的條件反射實驗。
條件反射通常有以下三個特征:
1、條件反射和無條件反射的刺激雙重疊加會有更明顯的作用
一邊搖鈴一邊喂食,會讓小狗對鈴聲更加敏感,導致它以后在聽到鈴聲的時候,就會不自然的分泌出胃液和唾液。
2、消退反應
如果這樣的行為停止一段時間之后,再次嘗試著搖鈴給小狗喂食,小狗對于鈴聲的敏感度便會大大降低。
3、恢復反應
此時如果人們繼續對小狗進行反復持之以恒的訓練,那么很顯然在一段時間之后,小狗又會恢復對鈴聲的敏感度。
這充分證明了習慣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的,如果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么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的父母就要多花費一些心思。

條件反射理論的好處是什么?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培養都是從小抓起,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正確的認知。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可塑性會更強,而且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這時如果父母有意識的對他們進行生活各方面習慣的培養,那么便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為孩子提供一個最健康的生活環境。
閨蜜的兒子已經兩歲了,但是每次吃飯都讓她頭疼,因為年幼的孩子根本坐不住,害的閨蜜天天端著碗跟在后面跑。后來我告訴閨蜜可以嘗試一下條件反射理論,那就是不管孩子在干什么,每天吃飯的時候準時讓孩子坐上飯桌,同時告訴孩子如果想玩,必須在吃完飯以后才可以。
起初閨蜜兒子自然有些不愿意接受,但是很快他便發現和大人一起吃飯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所以漸漸養成了習慣,每天快到飯點的時候就乖乖的坐在自己的小位置上。
由此可見,條件反射培養能夠讓孩子更好的適應生活,對他們的身體發育也有著促進作用。

條件反射理論如何用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
1、有意識的給孩子一些條件反射,這樣他們就會自然而然的養成習慣
孩子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父母要堅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訓練,當然更關鍵的是孩子愿意參與其中,愿意主動的去接受,這才會讓他們從內心默認條件。
2、有時可以適當的對孩子進行強化訓練,用強化性的手段促使孩子更好的養成好習慣
現在很多幼兒園孩子在上大班的時候,都會被老師帶著去周邊的小學參觀一次,這就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對小學校園有提前的認知,從而讓孩子能夠很自然的接受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

二:利用盤尼西林法則,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
大家應該都知道盤尼西林是一種抗生素,它的服用是必須要遵從醫囑的,如果醫生說要吃五天藥,但是病人卻自作主張的只吃三天就停藥,那么很有可能幾天后病情又會復發,而且會更嚴重。
在明朝,明穆宗死后,他的繼位者明神宗朱翊鈞還很年幼,當時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作為他的老師,對待他的教育是很嚴厲的。
當時,小皇帝由于酗酒,在宮中鬧事,被太后與張居正發現后做了嚴厲的批評,還寫下認錯的詔書,進行改正。然而張居正去世之后,沒有人再對他嚴加管教,在明神宗執政的時間內,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國家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在他死后不久之后國家就滅亡了。
張居正就像是“盤尼西林”,在他去世之后,并沒有別人愿意去當小皇帝的“盤尼西林”,這就導致小皇帝的習慣更加惡劣,最終導致滅國。
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同樣如此,如果父母沒有根治他們的不良習慣,在孩子已經有了一些進步時,就放棄對他們的繼續管教,那么孩子的問題便會越來越嚴重,而且會更加變本加厲。
所以,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需要堅持不懈,得分步驟進行
1、反抗期
任何事情的最初階段都是最困難的,教育孩子也不例外。幾乎大部分的孩子在這個階段都會有所反抗,這是孩子的一種下意識本能,當然也不排除和父母的方式有關。
如果父母用命令式的方法去對待孩子,那么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如果在糾正孩子錯誤行為之前,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能夠真正贏得孩子的心,那么才能夠更好的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界限,讓孩子愿意主動接受。
2、接受期
在經歷了最初的反抗期之后,孩子便會對父母的管教漸漸習慣,也愿意去接受。這時他們的行為和之前相比會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并不代表他們已經真正的養成了良好習慣。一旦父對他們的管教有所放松之后,孩子們便很快會恢復最初狀態。
所以如果父母最初制定了規矩,那么任何時候都要去很好的去遵守,做到言出必行,這樣才會對孩子起到震懾作用,樹立父母應有的威嚴,讓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3、復發期
孩子的行為習慣如果沒有得到徹底的根治,必然會再次做出不好的行為,這時父母會把原因歸咎于自己的教育不嚴,從而不斷的加強對孩子的懲罰措施,一次次的用暴力壓制孩子,但這反而會更加引起孩子的叛逆,不愿真正去改變。
4、根治期
只有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行為習慣的錯誤性,他們才會主動的去改正,而不是在父母淫威下被動的接受。所以孩子到底有沒有徹底改掉壞習慣,從本質上說還是取決于他們自己的認知,只要認知得到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才會有所緩解,直至根治。

如何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 尋找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原因
孩子的任何行為后面都蘊含著他們自己的想法,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透過現象去看清本質,這樣才能和孩子產生共鳴,更好的和孩子溝通,改變他們的不良行為。
- 給予孩子主動權,和孩子平等相處
與其直接命令孩子如何做,不如嘗試著換一種方法,多提出一些選項讓孩子自己去選擇,這樣能夠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當他們在和父母相處中掌握著主動權時,便會失去和父母抗爭的意愿,反而更容易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 多鼓勵孩子,增強他們自信心
有的孩子會嘗試著和他們年齡不相符的事情,比如說想要疊被子,或者是自己端飯菜,這時大多數的父母必然會嚴厲制止,覺得孩子就是在搗亂。其實正確的做法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對他們的行為給予鼓勵,并且教會他們如何去做的更好。這樣才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讓他們更有信心和成就。
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會成為什么樣的畫面,很大程度取決于父母的態度。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父母必須堅持原則,合理教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這樣他們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