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版《發展心理學》“小學兒童的心理發展”部分拆書稿 19 小學兒童品德的發展

今天這篇拆書稿主要分析小學兒童的自覺紀律,平日里苦惱于孩子頑皮、不遵守紀律的家長和老師可以多做關注。
首先說明一下自覺紀律的形成過程,它是指紀律行為從外部教育轉化為兒童內心需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1、外部教育硬性要求。這一階段孩子的行為依靠家長和老師制定的具體規定,比如作息時間幾點起床、睡覺,每天整理自己的房間、洗碗等家庭紀律;每天幾點到校早讀,如何按要求完成家庭作業等學習紀律。這個階段家長和老師要明確具體規定,還要及時檢查督促落實。
2、兒童主動遵守。這一階段兒童還沒有形成自律,但是已經體會到紀律要求是怎么回事,遵守紀律有什么好處,不遵守會受到什么懲罰,一般情況下能夠遵守紀律。
3、內化成自覺行為。經過前兩階段的體驗,孩子逐步把各種紀律原則轉化成自覺行動。
如果有家長或老師困惑于孩子沒有紀律意識,難以管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找原因:
1、家長或者老師有沒有明確具體地提出對孩子的紀律要求,就是說有沒有立規矩。據我觀察,學校老師的紀律要求會相對具體完善,而相當一部分家庭是沒有家規的,家庭紀律要看家長的心情,基本也很少讓孩子有規律參與家務勞動的機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給孩子紀律,他自然不可能遵守紀律。
2、孩子是不是理解家長和老師的紀律要求,并且能轉化為行動。在我們溝通的時候,會出現雙方不能完全理解對方的情況。小學兒童的認知、生活經驗少,需要家長或者老師把紀律和要求形象、具體地表述給孩子,再讓他表達一遍進行反饋,保證雙方理解一致。之后,再教孩子做一遍,因為很多時候知道并不代表能做得到。
3、孩子跟家長或者老師有沒有對立情緒。人,容易情緒先行,更不要說是孩子了。如果孩子跟養育教育人產生了矛盾,情緒對立,遵守紀律是談不上的。
4、孩子意志、氣質上有缺陷。比如一個孩子是膽汁質,像猛張飛,他們性格直爽,但容易暴躁、沖動。家長在日常教育中,要用“提醒”代替“批評”,注意自己的口氣和語言,如果家長對孩子發火,這類孩子容易產生更嚴重的反抗情緒。
5、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泄。生活里們可以觀察到,現在的小胖子是越來越多。孩子每天大量的食物攝入,加上沉迷于電子設備帶來的活動量不足,小學階段的孩子身高就長到一米六、七,體重超過130斤的并不少見。大量食物帶來的熱量和積累的心理能量無處發泄,導致有的孩子坐在那里會來回擰、晃身子、坐不住,就像屁股上長了針。
有的家長忽視了這樣一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只知道心疼孩子,不立家規、不立規矩。等孩子長大一些,家長父母認為孩子“天然應該”懂事、守規矩,或者僅憑自己說教幾次孩子就應該形成紀律意識,才會發現結果不如自己所愿。
育人是需要過程的,是一個累積點點滴滴的思想、行為的過程,并不是一個到了哪個年齡就能立刻自發質變的事情,無規矩不成方圓。
想想看,喝酒不開車目前已經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但是,如果不是酒駕要入刑,現在代駕的業務會越來越好嗎?人們喝酒不開車的觀念會這么深入嗎?
所以,如果家長希望能夠培養出自覺遵守紀律的孩子,切記它不是嘮叨出來的,而是要遵循孩子的道德發展規律,花精力和心思進行教育。
2021.8.3 周二 11:00 于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