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那些把孩子教育的很好的父母卻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把孩子教育好的,也幾乎沒有什么成功的教育經驗可談。比如,有的父母是農民,連字也不識幾個,但是卻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很好,如果你去問他們有什么教育的經驗,他們大
概率會回答“不知道”。相反,那一些教育不好自己孩子的父母,說起如何教育孩子來,卻是一套一套的,他們不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他們說的那些讓孩子做到的自己卻做不到,更不可能形成一個可以給孩子當成榜樣的良好習慣了。
那么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呢?
動力心理學把習慣看作是無意識的行為,既然是一種行為,就不能只是在頭腦中想,而是要付諸行動去做。行為心理學明確的指出,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連續90天的重復!習慣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第1-7天。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意思是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改變,而且這個改變的過程也會讓自己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是第8~21天。只要不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而繼續重復,就會跨入第二階段,從時間的跨度上是第8~21天。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而且自然”,也就是說這個改變,我們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還會恢復到從前,因此需要刻意的提醒自己堅持努力去改變,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有個詞叫做“積習難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階段是第22-90天,這個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卻自然”,這其實已經算是養成習慣了,被稱為習慣的穩定期。一旦跨過這個階段,你就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會成為你生命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會自然而然的為你效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正如那些把孩子教育的很好的父母一樣,對于如何教育孩子他們已經習慣成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