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該打哪個部位,首先,父母要先搞清楚。
自古以來,父母師長都是告誡自己的孩子,要好好的聽話。
要不要打才能長記性,這件事情是我多年教過的孩子們聽了最有意思的事情。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也正是由于這樣,很多爸媽在面對“熊孩子”時,要么沒耐心,要么直接打,結果也會適得其反。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吧,不打不聽話的熊孩子,應該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同樣的意思是,不同的語氣,帶來不同的效果。
對孩子動輒打罵,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
我們需要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堅定的制止他們,教會他們正確的表達方式,讓他們能夠在不傷害到自己的情況下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這樣孩子才會更聽話,也更容易變得懂事。
NO2. 孩子發脾氣時,你要控制他們的情緒
記得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條新聞。
一位媽媽帶孩子去商場,孩子看中了一個小汽車,但是家里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而且商場的價格比家里的貴很多。
所以媽媽不同意給孩子買,孩子就開始發脾氣,這位媽媽無奈的對孩子說:“你走吧,別哭了。”
聽到媽媽的這番話,孩子繼續哭鬧,媽媽依舊沒有選擇妥協,在地上打滾,孩子媽媽依舊沒有理睬孩子,依舊在地上打滾。
旁邊的爸爸看不下去了,他就把孩子抱走了,結果孩子還是繼續哭,爸爸在旁邊看著孩子哭。
于是爸爸就跟孩子說:“你走吧,我陪著你。”
孩子一邊抹眼淚,一邊抽抽噎噎地跟在爸爸后面走。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家庭中,父母總會忍不住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其實,這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讓孩子有一種“我不行,我做不到”的心理暗示。
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覺得自己真的很笨,真的很沒用,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想讓孩子聽話,不妨試試這3個方法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的想法很幼稚,可是實際上,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行為是在模仿大人,在進行著想的行為。
當我們想要孩子聽話,我們可以試試這3個方法,可以試試看。
首先,少命令少命令。
孩子做錯事,不要過多指責埋怨孩子,不要總是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大人的課題在孩子身上,身為家長,應該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了錯,要勇于承擔責任。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給孩子適當的建議,但不要完全代替孩子做決定,也不要自作主張,命令孩子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以柔克剛,給孩子一定的空間。
同事小吳最近就經常因為女兒的事情嘮叨個不停,甚至是吵架。
每次小吳都會對女兒說:“我不喜歡你這樣的媽媽,你太強勢了,我不喜歡你這樣的媽媽。”
小吳解釋說:“是你的媽媽,我真的很不喜歡你這樣的媽媽。”
但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很多的想法,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曾經理直氣壯的時候,孩子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出氣筒。
就像小吳所說的:“你看,我都是為了你好。”
當我們用暴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我們卻沒有能力去教育孩子。
在很多家長看來,我們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是為了孩子好,希望能夠讓孩子將來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
然而,我們卻不知道孩子是如何開始謾罵的。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是無意識的,但是會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很多問題和困惑。
在這位心理學家曾經講過的一個故事:
他的兩個孩子,都是因為父母經常在他面前吵架,家庭氛圍十分緊張。
其中一個孩子就曾對他說:“我長大了想要當宇航員,但是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我真的很想吵架。”
孩子說完后,很多家長會不自覺地問孩子:“你現在最想要什么?”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運動,一起做家務,一起玩游戲,一起和朋友做游戲。
我的孩子說:“我想到天上去,但是我怕飛機掉下來。”
他的媽媽想了想和孩子說:“要是飛機掉下來了,你要是和我一起玩那飛機,我們一起看一看,好不好?”
孩子都同意了。
這個故事里,我看到的是家長們的焦慮。
焦慮來源于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不安全感源于對未知的恐懼,也源于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這些都是因為家長對未來的不確定帶來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