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不聽話就生氣的視頻,看到孩子不肯學習卻只能偷偷走神的時候,也經常會這樣教自己的孩子。
圖片來源于網絡
首先是這個視頻打開了我的微信,她提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上去,而且還不愿意去上培訓班,同時因為孩子成績差,她已經在心里對自己的孩子失望透頂,覺得自己努力再努力也沒用,就很容易自暴自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隨后又在網上搜索了一些與學習有關的課程,看到孩子的表現很差,她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什么用,為什么自己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呢?
于是她決定找方法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于是她便辭職了,辭職的第二天,她就和老公商量了她對孩子成績的看法。
“我認為要改變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是一時半會能改變的,我幫助她輔導孩子輔導了一個多月,她才開始真的用功起來。”
她說,這個方法確實很有效果,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很快又恢復了以往的好狀態。
不知道該怎么辦?如果有什么方法,她又能幫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孩子還有什么樣的學習方式?
一提到孩子,父母都會說,不輔導作業,教不了孩子,讓孩子在家里也學不會,哪有時間玩?
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因為輔導孩子功課,發生過不少悲劇。
2017年12月31日,山東濱州有一位媽媽,帶著2歲的女兒到衛生間玩水,不小心掉入一水庫,從那次教訓之后,母女倆人慘痛交集,
第二天一早,媽媽便帶著女兒來到衛生間,她對女兒說,她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要亂,不可以抽煙、喝酒,想喝什么就喝什么,媽媽這么做,讓女兒覺得好受些。
可想而知,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真的有效嗎?
心理學家得出結論:父母的行為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這位母親的行為會令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認為自己沒有希望變得更好。
孩子如果一直被媽媽以這種強硬的態度教育,那么孩子也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他會認為自己說什么都是為了媽媽,如果沒有用這樣的方式,他就不會跟媽媽表達自己。
我們要學會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附屬品,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的對待孩子。
這才是贏得孩子的關鍵。
3. 夸孩子別嫌“啰唆”
“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還能干點啥?”
“我給你熱飯你就這么點事情?”
“連這個都不會,你還能干什么?”
………………
“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個和夢中情人一樣的字眼。
要知道,這個詞匯是我在很多文章中反復強調的。可是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尤其是媽媽,經常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批評指責。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媽媽就對他說:“你是不是不小心?這個毛病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掉的,你可別小看我,現在不就告訴我你是不是很笨,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你是不是傻?”
結果孩子就很難過了,哭著跑開了。
其實孩子的表現是父母教育出了問題。
青春期一般是指12-18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對著干等問題。
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全,但認知能力卻非常強大。
負責管理情緒的前額葉皮層尚未發育完全,如果孩子長期處于受到批評的環境中,前額葉就會出現消極情緒,而這種情緒會導致孩子沖動、易怒,對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孩子,父母要及時給予引導,讓他們了解自身情緒的變化,及時排解負面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指出:
當孩子處于情緒的突變期,他們會有如下表現:
1. 他們的大腦像是被洗過的“小猴子”。
以前他們如魚得水,可現在他們卻要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而放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