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焦慮毀了孩子的未來
暑假伊始,一到開學的時間,電話就響了起來。那位母親要是不小心打壞了孩子的電話,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孩子。
我了解過那個報警的母親,就把電話打給我的媽媽,她馬上告訴我:“可能有些事情會讓我感到非常焦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聽到這個電話,我頓時有種抓住救命稻草的感覺。我很想幫她們妥善地解決問題,但不知為什么,她們家的矛盾又會日益凸顯出來。
孩子放暑假后,媽媽性格開始變得暴躁,經常當著女兒的面爭吵,漸漸地這個家就安靜了下來,女兒成了最不受控制的人。
這個家本來就不安寧,如果家中出現了嚴重的矛盾,那么一定會影響到女孩的學習,影響到以后的人生。
我不止一次地問媽媽:“我是不是需要你們去糾正我的教育方式?你們現在居然還像孩子對我這么好,以后我要怎么養你們?”
媽媽說:“我怎么可能會去糾正你,肯定不會去糾正你,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們去做。”
很明顯,這位媽媽是用錯誤的教育方式,長期以來,孩子都活在母親的教育下,已經無法承受起其他人的看法了。
這就像那個描述的一樣:
一個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妹妹是大的,他非常活潑可愛,而妹妹相對來說,卻一個是矮小的。
當她看著哥哥矮小,不愛說話的時候,內心世界就會很缺乏安全感。
孩子感覺到沒有人能幫助他,感覺到無助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是多余的。
于是就會選擇用說謊的方式,來逃避現實。
因為媽媽的一句話,就暗示了孩子,我是多余的,你的妹妹只是弟弟。
在他的意識里,父母的眼里,妹妹總是比自己好。
媽媽的批評,也許在他看來,是唯一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但他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個孩子有可能是敏感的小妹妹,他覺得自己才是媽媽的唯一的出氣筒。
另外,很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然而自己卻沒有做錯事,自然也就不能容忍孩子犯錯。
孩子長大以后,會有很多情緒,但他卻不知道該怎么去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就像上面那位媽媽說的,她要么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指責孩子,要么是在別的孩子面前,她都不能容忍孩子犯錯。
因為孩子的情緒都是非常暴躁的,但是媽媽的情緒是平和的,不會傷害到孩子。
如果孩子在媽媽吼叫的時候,跟媽媽產生了沖突,媽媽就用這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下面的4個小技巧,都可以幫助媽媽跟孩子進行溝通。
1、 了解孩子的情緒
有時候媽媽跟孩子說話,說著說著,就把事情原原本本本的講給孩子聽。
可能孩子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媽媽就開始發脾氣了,甚至吼叫著說:“都說了多少遍了,不能吃東西。”
或者說:“你要是再這樣,就把你送給鄰居家的小朋友。”
這時,孩子肯定會選擇什么都不做,就跟著媽媽的思路走了。
媽媽很生氣的說出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因為想要一樣的東西,可能會覺得媽媽也應該給他買,所以不開心,就還是想吃一樣的東西。
可是媽媽卻說:“這么小的孩子就會這樣,以后還不準買。”
相信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哭鬧還是耍賴都是合理的,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孩子會在家長的包容中釋放出來。
2.了解孩子犯錯背后的原因,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后,會說:“沒關系,下次再試一試。”或者“打一頓,讓他知道怕,下次再也不敢了。”
其實孩子犯錯后,家長更需要的是讓他認識到錯誤并且改正錯誤,而不是吼他,罵他,懲罰他。
下次孩子再犯錯后,家長也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我看到你的字跡都有點亂,以后改正就好了”,但家長要注意的是,不要強調他的錯誤,而是陳述他的問題,“這個字寫得很漂亮,你想讓媽媽看到嗎?”
只要家長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態度,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理解,更能讓他感知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接納,當孩子慢慢長大,認識到錯誤和改正錯誤之間的關系時,孩子內心的力量就會增強,和父母的關系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