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不聽話的句子是普遍存在的。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犯過以下錯誤,你會把這種錯誤或是你與孩子說話的方式一樣的,對孩子進行教育。
“你怎么這么沒用, 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說了要洗襪子,你怎么不聽?”
“你是不是不把水喝到地上,把這個水弄臟了。”
“你就是老是和我對著干,不聽話,你是不是不想媽媽抱你?”
……
這些評價式的批評,并不是在孩子身上和他說什么,而是在我們內心深處,或許存在著一種神奇的感覺。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看問題,比如說,如果你的丈夫每天對你說“你不好好學習,以后不要做這些沒用的事情”,你會怎樣呢?
“這種事情都是小事,難道以后就不做嗎?”
“你是不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讓你成績提高?”
“你是不是一直沒辦法讓爸爸媽媽了解自己?”
“你是不是一直都是一個讓人討厭的孩子?”
孩子就像是一個尋求幫助的“惡人”,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那些企圖控制自己,而不是“真實的自己”的人,往往是虛弱的、沒有價值感的,更不會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尋求幫助。
他會覺得自己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甚至可能會把這種想法當作一種防御機制,在潛意識中繼續攻擊別人,最終造成傷害。
三、習得性無助:孩子認為自己無力解決問題,進而無能、沮喪、焦慮、抑郁。
習得性無助,是指孩子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認知偏差。
他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從而更加無助,只能通過消極地對抗,來尋求幫助。
二、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容易被“欺凌”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是指孩子在經歷多次失敗后,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甚至干脆放棄自己的努力。
比如,一個孩子在學校里交朋友,總是遭受到同學的排擠,他心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回家后,被父母責備,內心卻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在長期的壓力下,孩子會覺得自己天生不會交際,連交際都困難。最后,就會自暴自棄,變得自閉,陷入到自我否定的境地。
三、孩子“習得性無助”,容易被“欺凌”
孩子在受到“習得性無助”傷害后,就會否定自己,變得不自信,對自己的能力也產生懷疑。
他會陷入深深地自責,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更加會在學校里自暴自棄,對學習失去了熱情。
這些都是孩子“習得性無助”的一部分,一旦被家長接納,孩子就會不斷地尋找新的自我認同。
另外,還有一部分孩子會把自殘的行為當做是他們逃避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
很多父母會問,那我們如何陪伴孩子度過痛苦的青春期呢?
這里有三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父母要做出改變。
孩子的行為讓我們覺得很沮喪,我們認為他們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不要去指責孩子,而是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如果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處理和解決問題,一方面,我們需要盡量保持冷靜,不沖動,不指責,不去評價。
第二,我們要有時間觀念。
真正明白“人生是由各種各樣的原因組成的”,并不意味著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
另外,孩子的問題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從小就開始形成的。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我們要有耐心。
認真的觀察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包括他一些行為的原因,并且有針對性的去幫助他。
如果不需要幫助,那么就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做一下觀察,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原因。
如果是,那就告訴孩子,不僅僅是他的問題,而是有很多的原因。
然后針對原因去調整,同時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規則,最終還是孩子自己去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