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訓孩子不聽話圖片來自網絡
有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直比較有原則,從來不會打罵孩子,從來不會指手畫腳,也不因為孩子的事發脾氣,也不因為孩子的錯誤而責罰孩子。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從不妥協,始終都會鼓勵孩子。這樣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變得很溫和,不會對孩子過于嚴厲。但是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會變得很有個性,也不會很聽話,也很叛逆。
圖片來自網絡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性格大致分為四類,
第一類,情緒化型,這類孩子會在情緒上和他人發生激烈的沖突,對他人的教育方式也很抵觸,這類孩子就是情緒化的典型,他們會覺得環境中的人不能理解自己,是愛他的人,為什么還要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這類孩子要么是過于順從聽話,要么就是過于謹慎,這類孩子的抗壓能力比較差。
第二類,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會以正面的情緒為主,而是用正面的情緒去教育孩子,這類孩子性格往往比較平和,會孝順父母,能團結同學,愛父母,這樣的孩子也是正面積極向上的,他們會很優秀,比如擁有超強的自控力,如果父母因為一件事情對孩子發火,孩子就會立刻發火,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不允許自己不開心也不允許孩子開心,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好,是別人的拖累,他會把情緒釋放出來。
第三類,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會有一個執念,就是我對你好,你應該比我好。他們會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孩子身上,想方設法的滿足孩子,控制孩子的活動,使孩子成為自己的傀儡,替他們做決定。這就是典型的控制欲。
我們看到的是我們的父母有很多的行為,他們并不是完全放任孩子自由選擇,而是在權衡利弊,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礎上,進行引導。
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控制,但是他們卻沒有做好引導的作用,反而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信任。
很多父母喜歡限制孩子的行動,比如:你快去把作業寫完,你今天的娛樂活動也取消了。這種做法往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自由,從而出現反抗行為,例如:你看,你就是不聽話,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孩子長大后,對父母的管教反彈會更加激烈。
那么,你會發現,當你越是控制,孩子越是不聽話。因為,他覺得你控制不了他。如果你更加強硬,他覺得自己不被信任,更不聽話。所以,你要控制孩子,孩子就更加不聽話。
但是,父母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才能跟孩子更好地相處。
1.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試想,你在要求孩子放下手機時,你自己在玩手機,而孩子卻要求你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嗎?
因此,家長要想讓孩子放下手機,首先自己要做到放下手機,無論多么多么重要的事情,都要放下手機。
只有父母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孩子才能以身作則。
2. 給孩子更多的陪伴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并不是人類輔助工具,而是自我教育”。
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養分。
對于孩子來說,家長陪伴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一切。
孩子天真爛漫的笑臉,是他最想要的禮物;
家長給的習慣,是他終身受用的養分。
好的教育,應該是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而不是講大道理,與孩子一起成長。
爸爸帶孩子,孩子更有安全感,更獨立。
3. 孩子可以與爸爸一起做游戲
一位知名教育家說過: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孩子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與人和睦相處的能力。
一個人和睦相處,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在未來更好的生活中更好的生活。”
那些曾經帶著孩子一起做親子活動的爸爸,是不是也會體會到,和孩子一起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