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戲不聽話可怎么辦?家長可如何糾正孩子?
近日, CCTV-《新聞周刊》做過一項研究,旨在對迷童家長們進行一場調查。結果顯示,有90%的家長反映,沉迷游戲的未成年人生活作息不規律、做事馬虎、丟三落四、學習態度敷衍,對網絡游戲欲罷不能,他們每天交流游戲內容,不參與游戲就無法融入集體。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的隨機調研數據也顯示,孩子因長期玩手機游戲導致視力嚴重下降的,占比高達42%,因為玩手機游戲導致失明的,占比也達到76.1%。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網絡游戲對孩子們究竟有多大影響?記者就此調研了多所學校,并采訪了相關負責人。
結果顯示,青少年對手機游戲入迷的主要原因,并非學校監管和社會管理規定,而是家庭環境失當。
有學生反映,父母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對自己管得很少,手機就成為他的全部,自己幾乎每天都沉溺于手機游戲。
對老師的管教也很不滿,頂撞老師,離家出走,與父母沖突不斷。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變得固執又脾氣暴躁,有時講起來道理來,懟得爸媽都無語。
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系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
這兩種方法,弊大于利。長此以往,不僅會嚴重破壞親子關系,還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沉迷。
正確做法:
1.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可以承擔家務為責罰手段。
2.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游戲”,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玩手機游戲”。允許孩子出現頂嘴、哭鬧等不滿情緒。
3.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游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12-18歲:適當干預,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認知水平較高,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應堅持適當干預、合理利用。直接沒收或生氣吼罵、甚至是暴打一頓,都是治標不治根的做法。
手機就像一把雙刃劍,能傷害孩子,但也能幫助孩子,關鍵在于如何使用。
正確做法:
1.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機,是因為對性的好奇,父母可試探詢問并委婉教育。如通過微信、扣扣或郵件的方式,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識等。
2.有了溝通和信任后,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則,如是否可以帶去學校玩、什么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時會有怎樣的懲罰等。
3.正確看待孩子使用手機,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的正面效應,如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更方便、手機搜索學習信息等。
可能看了這么多,真正做起來,很多家長還是很頭疼。如何在父母親自陪伴孩子,和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之間找個平衡點呢?
這些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值得我們借鑒。
1.孩子太沉迷手機?
要回答“如何才能讓孩子不沉迷手機”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玩手機就會怒吼大叫,但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的行為有多么有意思,而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找到其他的發泄渠道。
就比如:有的孩子是想要上網查資料,而父母卻說“你自己上網查吧,我在忙著呢!”
又或者父母會說:“你自己去看看你自己上網查吧,有什么用?”
這些發泄情緒的方法,都是父母自己親自實踐出來的,都比不上孩子從網上查閱各種信息,告訴他們正確的答案,讓孩子獲得正確的信息,或者親身體驗生活的樂趣。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個性,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正確使用,并且能正確地使用。
3.多與孩子溝通
首先要尊重孩子,這一點很重要,作為父母,我們要多陪伴孩子,多關注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需求,并及時回應孩子的需要,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和孩子說話,不要總是一味的指責,甚至于打罵。
4.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父母在周末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哪怕是去郊游、游玩,也可以帶著孩子去旅游,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開闊眼界,認識世界,豐富他的認知。
5.多給孩子陪伴
父母要多抽時間陪伴孩子,陪孩子一起閱讀,一起運動,一起去做戶外運動。
從孩子剛出生開始,父母就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包圍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