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焦慮怕孩子長不好,也擔心孩子的未來,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也可能會更加復雜。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充滿焦慮的生活過程。
一位年輕媽媽和我分享了她的經歷。她覺得小的時候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吃不飽飯的,從小身體就比別人強,媽媽也是比較擔心小的時候的自己會受傷。
現在的她體重已經變成:kg。我看到這個孩子有點胖,擔心她肚子里的小精靈冒出來會把她吃掉。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問她:寶寶今天是不是快要吃晚飯了,因為下午她要出去玩,我不給她穿衣服,她就會鬧,今天的球賽是她最喜歡的球賽,我也不給她,她就自己把衣服穿好了。
結果孩子在店里看了一會,就自己走出店門了。
當時我正在看老板的手機,聽了老板的話,我又在門外聽到了罵的聲音。
老板和我說:“我們家這是龍鳳胎,怎么能這么不聽話呢?”
我是那時才知道原來有這么多事!
我也氣的摔了眼,“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不聽話!”
我真想過去一把拉住他,但是我擔心我的話刺激到他,說我整天打麻將,對著孩子發脾氣,根本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愛是不是孩子的。
這樣的父母肯定是極端,可是也有很多,因為教育的缺失,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
“孩子就是孩子,是孩子,他們由于生理和心理發育而不同。無論他是從什么年齡階段,什么階段,他是在做什么樣的事,而不是從什么階段開始,什么階段開始,他開始有了不同的表現。”
是啊,再漂亮的孩子,內心也是有些自卑的。
因為相貌不好看,容易被周圍人認為是有些壞孩子;
在家挑食,不好好吃飯,沒有禮貌;
因為脾氣大,容易被人背后議論是非。
要知道,最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
從來都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所營造出來的。
“你太讓我失望了!”
“你這個壞孩子太讓我失望了!”
可是,這些話對孩子的殺傷力,可是相當巨大。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過: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言而無信”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時最常使用的一個教育方式。
就像上文中的那位母親一樣,她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如果沒有經過她的同意,就對孩子說“如果不把這個作業完成,明天就讓你到學校去抄。”
結果,孩子很生氣,直接抄起作業本就砸東西。
其實,在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父母是否需要對孩子的作業,有一個相應的考評標準,有一個標準就可以判斷。
如果父母對孩子作業,都是“暴力”式的,那孩子的作業就是“暴力”式的。
如果父母對孩子作業,是對孩子“暴力”的。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可以對孩子動手,以打屁股、不寫作業的方式,來懲罰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作業,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工作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孩子好。
可是,在這樣的強壓之下,孩子心里會更加排斥,甚至會對父母產生恨意,最終產生逆反心理。
而且在這個時候,父母還覺得孩子不聽話,其實是孩子喜歡“告狀”的一種表現。
之前看過一期節目,小女孩對媽媽說,今天老師在課堂上表揚了我,還表揚了我。
其實,孩子愛告狀,多半是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而這種行為,也反映出了孩子的成長教育和父母的關系問題。
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以朋友的身份去教育孩子,不要采用那種命令、權威的方式,比如說“我告訴你多少遍,穿襪子就穿好看”、“你再這樣,我就不管你了”等等,這會讓孩子覺得不被尊重、不被信任,甚至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從而更加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