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為孩子學業焦慮,這是父母的大忌。但事實并非如此。
從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到青少年教育、子女教育,每一個都有涉及,我們能做些什么來幫助青少年們應對學業焦慮呢?
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青少年學業焦慮的主要表現。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抑郁
抑郁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進而影響他們對自己和對未來的自我認知。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重大的階段,比如當我們考上大學,我們會面臨比中學更多的選擇。
沒有選擇的人生是灰暗的,有選擇的人生才是更加快樂和自由的人生。
一位來自天臺的高三女孩曾這樣描述她的三重選擇:
“我選擇在高三那年復讀,因為我堅信,自己一直在追求,直到我夠不著那邊的路。”
可如果真的“逼著我去做,我才是真的想逃離”,我會選擇生活的平庸,因為我知道我還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只要努力,我可以成功
在父母的眼里,我就像是一個不可能長大的孩子。
或許,這在很難有人愿意承認,因為他們“逼著”我做,但我卻不敢。
因為,在我脆弱的肩膀上,父母從未有過一次重視。
他們只會說“你是我的驕傲”,“你厲害了”,卻不知道,你的懂事,已經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自卑。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像小時候一樣的時光,那時候,我懂事,懂事,但那時候我太渴望活成那個真實的自己。
沒有活成那個“不懂事”的樣子
上了大學后,我不再是“聽話的好孩子”,哪怕那些優秀的同學,在學習的各個方面,在我看來,我就是一個“差生”。
“差生”是如何被“逼”出來的?那些被“逼”出來的孩子,到底是如何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本文作者認為,在當下的這個社會中,我想把這些孩子,拒之門外,是因為我們所說的,“懂事”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不是“乖巧”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懂事”孩子,從這句話開始。
“懂事”是個很難解釋的詞匯,更不用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聽話”了,而那些懂事的孩子,因為在家長們的眼里,乖巧、懂事、聽話這種定義,是孩子們的自我認知中最好的存在。
這讓我想到了閨蜜的兒子。
有次她帶孩子出去逛街,買了很多東西,但孩子看到了路邊賣西瓜,并沒有買回家。于是她說:“兒子,今天買的西瓜很好吃,但我覺得你要先吃完再買,下次再買,好嗎?”
“不行。”
“如果你下次再買,我就不給你買。”兒子依然哭鬧不止。
她覺得自己教育孩子,要求孩子懂事,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可她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常常會忽略孩子的感受。
她覺得對待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喜歡她,就喜歡聽她的,跟她有什么沖突,她就會說:“我沒有教你,是你自己錯了。”
如果孩子跟她吵架了,她就會認為孩子“不聽話”、“叛逆”,不會去考慮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
她的標準是“好好學習”、“乖”,而不是“聽話”。
因為她的標準從來都是這樣。
媽媽希望孩子可以為自己爭口氣,并且做出一定的犧牲,這很好。
在這樣的標準之下,孩子會很難產生歸屬感和價值感。
他會覺得自己無論做什么,都是錯的,而不是一個優秀的人,好像也不是一種幸福。
但是當孩子們認為自己是優等生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消失了,并且他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是自己不夠好,讓父母失望了。
一旦孩子覺得自己是差生的時候,他的內心就會形成一種不平衡,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什么都做不好的人,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