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青少年心理健康
“情緒障礙”就是心理健康。對于孩子來說,為什么會有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我們作為心理咨詢師,怎樣才能讓孩子不出現抑郁情緒?
一、不(少)指:“多”是指心理咨詢師不能說“抑郁癥”,也不能說“自殺”。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二、非“非”字怎么診斷?
這是一個由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的,患有抑郁癥的人,對非“非”字的東西常會表現出強烈的排斥。
什么是非“非”字?
當我們用“非”字作為比喻的時候,會忽略“非”字所代表的含義,比如,不能說“別”字,也不能說“拒絕”字。而是要用“可以”字。
例如,如果一個人說:“快,快!”,那么,他就會停下來;如果一個人說:“不要,要。”他就會減少“不要”的行動。
“非”字,并不僅僅只是一種語言形式的詞匯,更是一種指向行為,也是一種思維方式。
比如,如果孩子經常對你說:“不要…………………”
當孩子的注意力被“不要”所吸引時,自然會減少“不要”這樣的句子。而當孩子的注意力被“不要”、“不要”、“不可以”等簡單粗暴的語言時,他也就會覺得“不要”跟其他人不一樣,只要不“不要”被拒絕,他就會減少一些說“不”的頻率。
另外,孩子常?!罢f”的背后還有另一個動機,是想要人來關注、理解自己,一旦沒被看見,他就會繼續說“不”,來尋求保護自己的方式。
因此,孩子在一開始說“不”時,一定要充分的理解他,告訴他不可以這樣說“不要”。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可能就是一種典型的執拗期。
2-4歲,準大人期
這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孩子基本的特征就是說“不”,這是孩子們自主意識的初步形成。
所以在這個時期,孩子喜歡說“不”,是他們自我意識的一種外在表現。
只有父母真正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才能用包容和理性面對孩子行為。
我們可以從孩子“不合理”的哭鬧
開始,從根本上
讓他真正明白不能做某些事兒時不能做,比如,大聲說“不可以”。
同時也可以通過游戲
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可以”的意義。
3-6歲,關鍵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可以說很多東西都想了解。
如果這個階段,父母強硬地要求孩子必須放下手機,那么,孩子很可能會變得叛逆,偏激和叛逆。
所以,這個階段,父母更應該和孩子做平等的伙伴,溝通交流,讓孩子能夠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中,發展他的聰明才智。
多帶孩子去旅游,接觸不同的人,拓寬孩子的視野
在節假日的時候,帶孩子去旅游,開闊孩子的視野,也能夠培養孩子的情商。
在旅行的過程中,孩子看到的世界和人是不一樣的,所以會有很多比玩手機更有意思的事情。
不要讓孩子在暑假里只知道玩手機,孩子在暑假期間會更加沉迷。
要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暑假期間,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暑假期間還會沉迷于手機,多半是因為沒有興趣愛好,家長要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的注意力從手機上轉移。
帶孩子去旅游
帶孩子多去旅行,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從而讓孩子的注意力從手機上轉移。
這樣孩子才會減少玩手機的時間,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再對手機有依賴。
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給孩子買一些他喜歡的書籍,培養他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做好約定,不輕易告訴孩子手機的支付密碼
孩子畢竟還小,自控能力較差,一不小心就容易沉迷于手機,無法自拔。
這個時候,家長要和孩子立下規定,每天可以玩手機多長時間,什么時間可以玩,每次可以玩多長時間。
根據孩子的情況,和孩子約定好一個時間,如果孩子超出時間,手機就要被沒收。
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家長的這個規定,也不會出現長時間玩手機的情況。
對于孩子來說,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玩手機會沉迷,總是試圖去控制孩子玩手機,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對手機產生更加強烈的渴望。
當孩子對手機產生強烈的渴望,并且越是被禁止,孩子對手機的渴望就越是強烈,從而陷入沉迷于手機的狀態中無法自拔。
3、培養孩子其他興趣愛好
對于孩子來說,除了學習之外,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一些其他的興趣愛好。
孩子在課余時間,適當的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家長這個時候,不要一味的限制孩子,應該帶孩子去體驗一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機更加有趣,更加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