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劇本系列活動內容有:(1)幫孩子們梳理“入學焦慮”、“高考恐慌”等話題;(2)幫助他們調整心態。(3)讓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模擬自己在考試中的緊張程度。
完成游戲后,小主人公向心理咨詢師提問:“駱老師,我可以試一試嗎?”
心理咨詢師:“駱老師,你能在小組中主動告訴我你的感受嗎?”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咨詢師:“駱老師,剛才你和小朋友們講了什么?”
小朋友們的回答都很簡單:“我的心聲。”
心理咨詢師:“小朋友們,我們有沒有感覺被別人影響到,你覺得自己有沒有受委屈?”
小朋友們都很不開心,“感覺被人討厭了。”
這個時候,老師問小朋友:“你還有其他的一些問題嗎?”
小朋友們說:“沒有,我感覺很不開心。”
老師接著問:“那你覺得自己有被同學影響嗎?”
小朋友們說:“沒有。”
心理咨詢師:“那你感覺自己還能和他們說些什么呢?”
小朋友們說:“我也覺得很不好,他們老是說我搞怪。”
老師問:“那你覺得和他們說些什么呢?”
小朋友們說:“我覺得不行,他們不相信我。”
老師繼續問:“那你覺得怎樣才能讓大家重視你,愿意讓大家知道你有這樣的想法嗎?”
小朋友們不知道怎樣才能說服他們,于是就在那里講:“那我要給他們講一個什么故事。”
老師們會從故事中找出孩子們說的是什么。
于是,他們找了些看上去像是作家的書,認真地研究過那些人物的小故事。
結果顯示:
“有一次,他們讓一個5歲的孩子來給另外一個小男孩看,但是一個小男孩一直不肯讓,因為那個小男孩把書拿走了。”
老師以為小男孩有什么特別的原因,還要求小男孩要注意一下。
結果發現小男孩瞪了一眼,就乖乖地把書放在了書架上。
原來,他想起自己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把書拿回家,為此感到很愧疚。
還罵小男孩就是“搞破壞”。
其實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他的行為是從眾
人
的角度來認識的,家長就要先認同孩子的自我意識,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并且給予相應的合理的支持,幫助孩子在獨立的過程中,學會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
3、我懂了你,我懂得了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父母要經常向孩子傳達一些正能量的信息,
比如“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我也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好的榜樣示范,讓孩子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做一個優秀的人,父母要做孩子學習的榜樣。
4、沒有原則,任性妄為
有些家長對孩子過于心軟,明明想幫孩子收拾玩具,結果家長覺得很煩躁,就不同意孩子亂扔,孩子亂丟,就不停地說:“不要亂扔,會弄臟的,會弄壞的”。
家長過于心軟,總是遷就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孩子不但不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在心里埋怨家長沒有原則。
其實,真正要使孩子有規矩,家長自己首先要有原則,并且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有原則。
5、與孩子制定規則,讓孩子遵守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變得很好,做事有條理,是因為有了規則意識,才有了好的結果。所以我們要與孩子制定規則,并且嚴格執行。
生活中,關于起床、洗漱、洗臉、吃早飯等事情,都可以與孩子商量,讓孩子自己參與其中。我們只需要在與孩子商量的基礎上稍微做一點小小的調整就可以了,這需要我們家長有足夠的耐心,需要家長先放下自己的焦慮,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然后再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給孩子一定的空間。比如早睡早起這樣的話,到了時間就會主動去睡覺,比如孩子要讀繪本故事書,就要一起去睡覺,這樣才是有規則的生活。
3.在生活的基礎上和孩子做一些簡單的事情
現在的生活節奏較快節奏的生活,家長們也是忙的不可避免。在面對這些復雜的事情時,家長需要耐心,作為家長,也需要保持一個基本的心理準備,不至于孩子突然有一天變得“調皮”起來。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注意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陪孩子閱讀、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等,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而達到真正的脫離游戲。
總之,家長要明白一點,其實只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帶孩子去戶外運動,讓他獲得更多新鮮感,他就不會沉迷于虛擬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