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小棍孩子圖片來源網絡
網上流傳著一個小段子:
在一個小區里,有一個小女孩被爸爸打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女孩在媽媽出門前,跟在媽媽后面哭訴,說爸爸今天的行為很讓她很窩火。
原來,爸爸要管她,媽媽就非常的氣憤,然后和爸爸爭吵,希望爸爸能夠妥協,讓她自己安靜一會兒。
男孩不知道爸爸媽媽到底怎么了,只覺得自己是被爸爸媽媽這樣對待,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然后就不開心了。
爸爸媽媽在沒有真的聽理女孩時,都會通過發火的方式來教育她,如果女孩感覺很委屈,自己又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就會很憤怒,不開心。
這個女孩現在在外留學,非常辛苦,但是由于童年時期,父親總是說她不夠優秀,不夠優秀,會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多情緒化。
所以就經常借口不做了,讓爸爸媽媽幫忙。
爸爸媽媽只要提要求,女孩就會情緒崩潰,為什么?因為她太在乎成績了。
這個女孩從小到大,成績一直很好,爸爸媽媽對她也很重視,每天都會檢查她的作業完成情況。可是女孩上高中后,成績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和爸爸媽媽之間的關系也漸漸疏遠。
女孩的媽媽覺得很奇怪,想帶女孩到醫院檢查,在問醫生這個問題的時候,女孩說,因為她媽媽經常這樣說,所以她覺得好像成績對于她來說沒有什么用處。
女孩也跟媽媽講,自己為什么總是學不好?
媽媽說,孩子就這樣,本來是學習不用心的,所以老師不重視,家長也不重視。
后來,這個女孩父母帶女孩去醫院檢查,女孩一檢查結果顯示,她其實并沒有病。她也只是心情不好,而已。
女孩在學校里和同學鬧了矛盾,被老師批評了,心情不好,回家后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也不和父母說話。
她的成績明顯不如以前,父母根本不懂她,兩人商量也不行,只好硬著頭皮給她報班。
看著她花白的頭發,越來越消瘦,我想起我朋友的孩子,她同樣也是花季少女,同樣也有過叛逆的時候。
我朋友的女兒在初二時也是特別叛逆,不聽父母的話,考試成績也不是很好,她自己也不知道哪里錯了,后來聽朋友的話,在網上查了資料,發現這個女孩是離家出走的,于是聯系了全國各地的,可是那個女孩的父母最后聯系不上,最后聯系上了一個好心人,把她送到了醫院。
女孩父母在外打工,很久回來一次,女孩回來后跟家里所有人說她的爸媽要錢,讓父母把錢回來,這個女孩說,我要買什么跟父母說,父母說那個女孩真的不懂事,我以后不和她鬧了。
這個例子,讓我看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父母從來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所以他們往往就通過自身的錯誤來判斷,認為孩子是在狡辯,這就導致了孩子對父母不信任。
《正面管教》書中寫道:“贏得孩子合作的第一步是讓孩子贏得你的合作。”
所以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而不是用否定的語氣來表達我們的不滿,我們可以跟孩子溝通,但不應該用“你老是這樣不聽話”這樣的語氣,否則孩子會產生怨恨。
因為我們擔心,這樣的說教,只會增加孩子對我們的逆反心理。
溝通時,用“我”開頭,而不是“你怎么”
當孩子不愿意合作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比如:“我看到你今天很不開心,是因為媽媽認為你把玩具弄丟了,你需要自己重新把玩具收拾好,這是你自己的事兒,如果你不愿意,媽媽會幫你拿回家。”
其次,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這個步驟中,父母要注意到的是,父母要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不要說教,只說感受,比如“媽媽看到你把玩具都收起來了,是不是很開心啊?”這就是讓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并且馬上幫孩子找到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