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熊孩子新聞曝出,只有在盛夏的深夜,孩子在媽媽小區的廣場,在玩耍,屢屢打碎花瓶,引發了一場大禍。
媽媽當即對孩子動了手。
可他絲毫不為所動,反而朝著旁邊房間里沖去,媽媽生氣地尖叫著,目瞪口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即使在媽媽警告了兩次,孩子也沒有絲毫的反應,在媽媽眼里,頑皮的孩子簡直是無藥可救。
這位媽媽說:“兒子,不是不聽話,他只是怎么也不聽我的話。”
“頑皮”一詞,相信很多父母都聽過,當孩子因為某些原因被“冤枉”時,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惱怒、吼叫、大動干戈,甚至動手打孩子。
其實,這樣只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只有父母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才能在溝通時給孩子傳遞一種平和的氣氛。
只有父母好好說話,才會給孩子傳遞尊重。
“聆聽”是父母與孩子溝通最好的方式
在溝通中,父母要注意“傾聽”的兩個字。
當孩子向你表達他在學校遇到的困難,如果你說“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是被父母理解和接受的,他就會打開心扉,說自己的困難。
當孩子訴說遇到的困難和困難時,無論是什么事情,請你蹲下來,握著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陪著他說話。
這會讓他感覺到父母是和他在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有一個人在身旁。
3、正確地引導
孩子們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遇到了問題,大人們可以試著理解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并幫他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到,被理解,被認可時,他們的感受會更加正面。
所以,他們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4、說出你的感受
哭鬧不是萬能的,當孩子在哭鬧時,很多父母會說:“再哭,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的情緒被壓抑,并不利于孩子的性格養成。
父母可以這樣說:“你哭,我很煩,不讓你玩,但是我們必須先寫完作業,不然咱們就不能出去玩。”
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不僅不會覺得自己委屈,還會覺得自己很勇敢,以后再也不哭。
而是會立刻把玩具收拾好,讓玩具變得有得可玩。
這樣的方法,比打罵孩子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更容易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
這時候,就算是大人做錯事了,也不會一味地發脾氣,而是通過講道理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第二、使用“情感引導式”溝通方式
既然“情感引導式”溝通的方式是錯誤的,那么自然引發孩子們的不滿和頂嘴。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借助一些“情感引導式”的教育方式,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但也需要注意一點,不能完全指望通過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更不能通過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
就像上文中所說的,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那就應該少一點許諾給孩子的懲罰,多一些獎勵,讓孩子知道“我做到了”,而不是“做不到”。
而且,打罵只能激起孩子暫時的反抗,而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
只有鼓勵式教育才會讓孩子對自己更加的自信,才不會產生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們可以使用適當的懲罰,對于孩子進行減少錯誤行為的規范。
而孩子在犯錯的時候,也是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因為每一次懲罰都是讓孩子得到學習的契機。
3)及時糾錯,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性地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就會表現出來和自己的預期截然相反的樣子。
如果父母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孩子會做得更好。
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發布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3-03-31 10: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