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孩子就焦慮?
養育孩子,不僅是做父母的功課,也是為我們自己謀劃的人生。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人談育兒,有人談事業,有人談教育,有人談孩子,有人談伴侶。我們其實對教育的看法,一直以來都是特別樸實的,父母無私的付出,以及孩子的成長,身為父母的我們,從來都不是操勞孩子,而是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為孩子提供正確的方向,給予孩子真正的愛,那就是一個“港灣”。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教育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就像靠山,“靠山”就是孩子成長的方式,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然,這并不是說家長可以不管孩子,而是要對孩子負責。只有教育孩子,樹立起父母的權威,孩子才會朝著父母的理想而成長。
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有一群好父母,而是優秀的父母。他們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以身作則,才能真正給孩子帶來正面積極正面的影響。
03
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說:“只有父母掌握了高效能療法,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所以,與其在孩子學習時,看著孩子坐在書桌前,卻在一旁玩手機,自己不發出聲打擾,還可以不加限制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02
放棄對孩子的過度逼迫,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
前段時間,一名來自于清華大學的學生,他叫做“清華大學辦公室”
,他說他的爸媽希望他能放棄自己的工作,也沒想過放棄自己的孩子。
理由很簡單,就是想給孩子最好的。
想讓他飛得高飛得遠,家長的高期望就是最大的動力,當孩子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少施壓,多鼓勵,多表揚
。
于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孩子有了主動學習的動力,這個動力十足的孩子,也就成了他們真正的“專家”。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人的需求中,與自我實現呈高度關聯
的是渴望,最重要的是感到愉快、滿足
。
孩子學習時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為了尋求自主感和勝任感,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支持,孩子就會越來越不喜歡自己,變成父母口中的“乖孩子”。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引導,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歸屬感和勝任感
,并且鼓勵他們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優秀。
3、“不焦慮父母俱樂部”
不焦慮父母俱樂部,也不販賣焦慮產品
流行樂流行樂是指很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為了讓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在花錢買各種育兒產品的時候,父母總會想盡一切辦法,希望能夠在孩子身上找到最好的品質,但卻忽略了最初一種父母的特質——“焦慮”。
父母的焦慮,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
有人說:“我在育兒上花了很多錢,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可是孩子并沒有什么改變,反而對他越來越沒興趣。”
有人說:“這就是你的焦慮,綁架了你的生活。”
焦慮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如果總是像個天蝎座一樣,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凡事都要求完美,不允許孩子犯錯誤,這樣孩子的性格自然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嚴重一點的還會產生心理疾病。
而對于孩子的焦慮,家長的過度焦慮就會轉化為對孩子的控制,過度的干涉,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控制。
因為孩子已經是高中生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會有自己的小情緒,對于家長的干涉行為,他們也會進行對抗,甚至是抵觸。
家長如果過度的焦慮,過度的控制孩子,會讓孩子離父母的期待越來越遠,從而越來越叛逆。
想要讓孩子聽話,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這樣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也會讓孩子和家長越來越疏遠。
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發布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3-03-31 0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