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學書籍《心理韌性》
作者:壹心大哥
有關研究發現,青少年抑郁癥的成因和家庭教育是息息相關的,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本書提出了一種“方向模型”,
這種模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理因素。主要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導致了孩子抑郁、暴躁、易怒等情緒問題。
2、心理因素。主要指情緒問題,情緒的強度與事件會有一定的影響,會引起心情低落、煩悶,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多與孩子交流,疏導心理。
3、教育因素。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成人應根據孩子的特點,合理引導,避免過度溺愛。
4、社會因素。成人的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過快,情緒不好,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沖突較大,離婚率飆升,越來越多的父母或孩子也由此產生抑郁。
5、 其他因素。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心理障礙,如珊珊本人?抑郁癥是指出現了一些輕微的軀體疾病,如神經衰弱、失眠、頭痛、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等,年齡越小,表現越明顯。
在人際關系、工作壓力、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等方面的持續性壓力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可能是抑郁癥的主要來源。
尤其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不理解,以及缺乏社會支持,包括長久以來的“共生關系”,以及對孩子的過度保護過度保護,這也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如何辨別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這種疾病目前并沒有特效藥物的治療手段,也沒有可依靠藥物來醫治,它主要靠心理治療和行為干預來改善。
所以,抑郁癥的識別和干預也很重要。有很多父母,只要發現異常情況,就開始緊張,帶孩子來看醫生,吃抗抑郁藥物,生怕藥物會影響孩子的病情。
但其實,抗抑郁藥物能起到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治療作用,還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影響,才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
從臨床觀察到現在,在抑郁癥治療中,藥物的起效的時間并沒有預想的那么快,所以父母一定要謹慎對待。
這是因為,很多抑郁癥的患者在接受正規治療后,有一定的緩解功能,能夠迅速恢復到日常生活中的狀態。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研究人員都發現,當一個人的情緒平穩狀態非常穩定時,抑郁癥的治療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因為無論是服藥的基礎,還是康復的手段,都離不開穩定的情緒。
所以,當一個人出現了抑郁癥的癥狀,比如說到了晚上,會感覺很困、很累,可能會有失眠,或者是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這都是“抑郁癥”的表現。
當然,我們也不要過度的去關注,比如說像我前面提到的,我在門診上聽到的很多家長,都是說孩子的抑郁癥,有時候我就會反問家長,說,“你是不是也這么想啊?”這個時候,家長反而更加焦慮,孩子往往更加痛苦。
在很多時候,當孩子已經出現了一些情緒問題,甚至出現了自殘行為,情緒已經非常嚴重的時候,才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如果孩子已經情緒崩潰,或者情緒已經非常低落的話,家長千萬不要帶著孩子去醫院看病,做心理咨詢。
家長帶著孩子進行心理咨詢,一方面可以減輕孩子的焦慮情緒,另一方面也能讓家長從情緒中走出。
之前我在做心理咨詢的時候,一個孩子的媽媽就告訴我,孩子上六年級的時候,情緒非常糟糕,一度有輕生的念頭,有時候寫作業的時候會走神,做很多事情,家長非常焦慮。
后來在跟這位媽媽交流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她是個急性子,因為一直在外工作,而孩子一直是奶奶帶大的,跟孩子的交流基本沒有時間,導致孩子慢慢變得越來越內向,甚至于到了青春期,還沒有和自己的媽媽交流。
當然,還有一些不省心的孩子,他們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甚至故意做一些錯誤的事情,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故意抽煙、喝酒,跟父母對著干等等。
這樣的情況是經常出現在公眾場合的,父母覺得孩子太任性、不聽話,孩子覺得父母太煩了,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大聲頂撞父母,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覺得父母根本就不關心他,甚至覺得父母不愛他。所以,孩子就會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向父母發出信號,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第一叛逆期
2-4歲的時候,孩子自我意識萌發,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正式的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嘗試從父母的“手中”,去觸摸、去認知世界。
此時的孩子很想要探索周圍的世界,但是父母認為孩子這個時候很任性,不聽話。父母們就會開始管束孩子,孩子們這時候就會爆發,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厭惡。
其實在這個階段,孩子喜歡頂嘴,是有多種多樣的原因的。孩子喜歡說“不”,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以命令式的語氣對孩子說話。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