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參加的活動,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孩子不聽話,和他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時間不多,可以帶孩子出去的時間最少。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不聽話的朋友,可以與孩子一起玩耍,可以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有哪些表現:
1、 喜歡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
2、 特別重視父母的意見,凡是父母要求的事情都要去做。
3、 總喜歡問為什么。
4、 不愿意讓父母管自己。
孩子不聽話的表現,其實是對父母的不認同。
父母一定要知道,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內心都藏著一個渴望被看見的渴望被看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不肯聽自己的父母”。
聽父母的話,是孩子一生的幸運,也是每一個孩子成長中最好的禮物。
“聽話”是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贊譽,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
1、 幫孩子做選擇,少說多聽
在育兒中,孩子最需要的,是被傾聽和被看見。
只有被傾聽和被看見,孩子才會有被尊重的感覺。
所以,與其跟孩子爭鋒芒畢露,不如蹲下來,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
我有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的時候,為了讓孩子早點開口說話,給她報了《愛與幸福》的線下課程,而孩子卻喜歡課上不說話。
到了幼兒園,老師給孩子換了一個環境,但還是不說話。
老師就用眼神暗示孩子:“寶寶,你就是說話晚,媽媽都說了,你還是說話晚,跟你媽媽說話好嗎?”
孩子當時沒反應,但看到媽媽時卻哭了。
老師并沒有發脾氣,只是給孩子媽媽打了電話,讓媽媽回家,不要把孩子鬧騰了,趕快回家。
回到家后,媽媽對孩子說:“媽媽這次不是教你說話了,你可以說話了,你還要好好說嗎?”
說了兩次,孩子媽媽都不聽了。
然后孩子媽媽把孩子帶回家,把孩子接回去了。
在這個故事里,小男孩媽媽的做法,很聰明。
如果孩子媽媽用正確的方式,以暴制暴,那么結果會是什么樣?孩子也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最終,孩子非暴力溝通,也學會了用暴力溝通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指出:
言語暴力溝通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傷害。
有些父母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非暴力溝通,不僅會傷害到孩子,也會傷害到自己。
記得之前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爸爸因為輔導孩子作業,氣急敗壞之下,把孩子打死了。
當晚,爸爸回家之后,因為積木難收,被氣到了,竟然掄起腳打了孩子一巴掌。
沒想到,孩子受到了強烈的反感,直接從樓上跳下來了。
報道說,一名13歲的男孩父親,把家中20歲的兒子打了。
一名14歲的男孩,在深夜,將自己的3個玩具全部拆了,然后獨自一人從天臺邊緣跳樓自殺了。
據新聞報道,男孩父親帶著他買了幾個玩具,結果發現兒子根本沒有買一樣的,當問到原因時,男孩說:“你知道的,我買的還有很多的。”
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同時也扎在他心上,他已經很久沒有和母親說過一句話了。
都說男孩的父母寵愛有加,所以男孩的童年時常被家長慣壞了,不懂得拒絕孩子,在沒有原則的條件下,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就一定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孩子的心中有了父母,就會有自己的夢想,有了目標,就會知道學習的過程是多么的幸福,所以他們才會努力的去學習。
如果我們的孩子就是喜歡玩游戲,那就讓他去了解游戲,我們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適當的跟孩子去討論游戲,跟孩子一起去打游戲,那么他們自然會被游戲吸引,因為自己的目標就要完成,所以他會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