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聽話應該打巴掌對的孩子該怎么教育,今天我整理了“打”這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甚至會令人無語,甚至是讓人感覺到一種無言的壓力。
一、“棍棒式教育”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之前有一部電影《萬箭穿心》,劇中陳辰為了迎接媽媽的棍棒,和媽媽對著干,最終導致媽媽失手,而陳辰也被媽媽打得服服帖帖。
孩子不聽話應該打,但是要掌握方式方法,這樣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1、學會與孩子溝通
如果孩子與父母溝通不暢,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不合適。
父母要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對孩子進行打罵,也不對孩子過度的保護。
作為父母,應該懂得與孩子進行溝通,而不是對孩子進行暴力。
如果父母和孩子從來都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孩子和父母的代溝越來越大。
2、用對待朋友的態度去對待孩子
如果父母能做到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少用命令式的語氣去說教孩子,而是用對待朋友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你會發現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那個在父母眼里,孩子一無是處,不聽話的孩子。
因為這種對待孩子的態度,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更加的有自己的想法。
3、學會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有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爭吵是一種情感交流,但是父母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也許就會發生在某些事情上面。
比如在某個繪本中,孩子不愛吃青菜,媽媽會覺得青菜對身體好,所以說孩子不喜歡吃青菜。
其實不然,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吃青菜是因為有很多的負面情緒,沒有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
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關于快樂、幸福感的話題,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讓孩子學會更好的和別人溝通。
二、以身作則,遠離焦慮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自己的名字里寫到:“當我失敗的時候,我很難過。”
而事實上,當你對失敗不再耿耿于懷,把失敗當成是唯一的機會時,失敗就不再是可怕的事情了。
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我們要記得讓孩子有失敗的體驗,也要讓孩子了解我們為什么會失敗,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失敗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們還有很多可能性。”
孩子遇到挫折了,一定不要批評、指責,這個時候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幫他想一想,孩子為什么會有這個想法,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結果。
而是要告訴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可能性,并不是只有不擅長的人才會成功,即便是天才,在我們看來也未必就是很了不起。”
3. 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勵他們追求卓越
達爾文曾經說過:“人的性格是天生的,而且十分復雜。
人的發展過程是不以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主導的,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更新的,因此,人的發展方向也應該由不同階段的發展方向不同而有所區別。”
《燕趙晚報》:時代特殊時期,父母應該為孩子做些什么?
趙德勝:
父母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接受孩子是有思想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希望被尊重,被認同,需要有平等的交流。同時,青春期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父母的管教方式不接受,更不愿意聽,依然是父母嘮叨,甚至會認為父母很煩。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尊重他們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父母的嘮叨。
最后,是區分界限。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自己能夠獨立,但在很多時候他們的能力有限,沒有辦法很好地將父母的話放在心上,如果父母不能理解他們,雙方就會產生巨大的沖突。很多時候,孩子不是出于對父母的反抗,而是出于對“自我”的保護,父母的嘮叨和命令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內心的需求。
第四,是創傷。青春期的孩子曾經因為一些小事而引發的沉默寡言,不跟他們說話,導致親子關系疏遠,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學會覺察,并且學會傾聽。可以通過寫信的方式,或者是在獨處的時候寫日記,或者是在面對面的時候寫日記。我們不能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就把這些事情告訴孩子,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身段,認真的跟孩子溝通,去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了解他的內心想法。
第五,是貼合適情。當我們和孩子關系好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和孩子做朋友,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他才愿意敞開心扉,把自己的事情告訴你,孩子需要家長的理解。
那么當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的時候,我們家長要告訴孩子:“要么叫警察叔叔把你帶走,要么叫警察叔叔把你帶走,你千萬不能這么做!”
千萬千萬不要因為孩子被欺負,就用刀來打,用語言去侮辱,甚至是拳腳,這樣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