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分離焦慮的孩子往往和父母分離時,常常會感到不適,甚至出現身體不適的癥狀,有的孩子會出現睡眠不好,嘔吐,頭疼,食欲不振,厭食等癥狀,家長一定要重視。
學齡前是孩子分離焦慮的高發期,家長需盡快緩解分離焦慮,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讓孩子擁有戰勝困難的力量。
2歲之前,孩子和父母可以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父母對孩子多陪伴、多關愛,并給予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父母再多的愛也代替不了父母的愛。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3歲之后,孩子開始逐漸有了自我意識,自我概念開始完善,父母的陪伴主要作用于孩子的安全感,父母的陪伴、積極的情緒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英國的幼兒園中班長Judy老師曾在幼兒園里給孩子講過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只小猩猩,大猩猩總是不在她身邊,也不會帶它回家,
直到有一天,小猩猩卻在公園里看見了小猩猩,而且很喜歡小猩猩,于是,小猩猩把小猩猩的東西都裝進袋子里,結果發現大猩猩搬家、家都會非常開心。
小猩猩總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讓小猩猩當小朋友玩耍,自己什么都不做,呆在自己的世界里,這種孤獨感,讓小猩猩變得非常“孤獨”。
后來小猩猩悄悄離開了小動物園,可是它卻對小動物非常的友愛,有著強烈的親密感,它們非常愿意向小動物傾訴,喜歡在動物面前傾訴,向朋友傾訴,小動物們也成為了朋友,他們覺得很羨慕。
這說明孩子們有很強的自尊心,當他們在人際關系方面出了問題,也不知道該怎么處理時,很容易和小動物們產生矛盾。
這些小動物們被自己的朋友驅趕著,一起孤立著,從而滋生出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比如:自私自利、說謊、不敢承認錯誤、喜歡跟父母對著干等。
父母應該怎么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呢?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父母不要盲目地進行批評指責和懲罰,要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
1、情感引導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愛,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關心孩子的身體,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
從而進行心理疏導,讓孩子重新回歸到正常人的交際中。
2、讓孩子適應環境
害羞膽小的孩子往往都是因為父母的過分的批評和指責,對孩子的自信心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父母要讓孩子適應環境,鼓勵他們適應環境。
同時,作為父母要多給孩子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幫助,比如說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讓他們慢慢的接受一些新鮮事物,逐漸的脫去內向的外在,敢于表達自己,慢慢的融入群體。
3、做一個有趣的人
當孩子愿意和你分享一天的趣事的時候,那么作為父母要多陪伴孩子聊天,發現孩子分享的過程中會得到樂趣,然后慢慢的孩子就會把自己當成朋友,時間長了性格也就會變得更加的樂觀,面對陌生人自然而然也就不會出現膽怯的心理,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和孩子溝通交流,不要總是把孩子扔給老人帶,自己出去的時候也要多和孩子玩耍,這樣才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性格。
父母們只有正確的培養孩子的性格,才能讓孩子更加自信,才能更好的和其他的小朋友接觸,從而更好的度過每一個成長階段。
四、家長應該怎么做?
1.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
孩子的性格和行為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孩子們平時的時候總是會在家長面前展現出不好的一面,那么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一定要及時的去糾正孩子的這種不好的習慣,孩子們就會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習慣會影響到他人。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想要讓孩子改掉自己的壞毛病,那么就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的自律,更加的珍惜時間,也能夠更加的懂得珍惜他人,自然也會懂得珍惜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