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孩子焦慮情緒事件的因素,不僅包括孩子自身,還包括家長。在新的家庭教育中,“焦慮”是父母的映射。面對焦慮,我們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直接處理焦慮情緒,而是先進行自我關懷,了解自己。
面對無法排解的焦慮,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孩子走出焦慮:
1.覺察自身焦慮情緒,對孩子保持耐心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理性情緒》中指出:“我們是否低估了自己對負面事件的感知,以及對其造成的影響”。當父母的情緒平和穩定時,孩子才能看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接納,從而逐漸學會接納自己。
有時候,我們父母會對孩子說:“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等等等這類的話,這些話對于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壓力,孩子不僅不愿意聽這些話,還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
所以,當父母換成這種語氣的時候,孩子會更愿意配合。
2、用肯定的語氣,給孩子暗示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所以犯錯誤更加人機對意不僅僅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肯定。
父母應該首先從自己的態度開始,以肯定的方式對待孩子,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從而獲得信心,從而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見,并且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3、少一點嘮叨
父母嘮叨,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尊重。
為什么,因為嘮叨只會讓孩子反感?因為嘮叨會給孩子一種心理壓力,讓孩子覺得,在父母的眼里,自己是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
嘮叨會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更加焦慮,這樣更不利于解決問題。
有時候,嘮叨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泄,會引起孩子的對抗,然后孩子就更加不愿意與父母交流了。
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關注孩子所想,這是育兒路上最保險的一條。
育兒路上,父母的教育、引導、引導是關鍵,但我們不應該迷失在孩子的“錯誤之路”。
3、批評要真誠
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用批評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但是這種態度很容易使得孩子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事。
所以,即使孩子做了錯事,父母也不要批評孩子,更不要在孩子做好事后批評他,而是應該真誠地告訴他這樣做對不對,這樣做對不對。
這樣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會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
所以,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說一些貶低、挖苦等消極詞,最好使用積極的詞匯,這樣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從而更加努力。
3、不要過多關注孩子的分數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分數總是有很大的關心,當孩子考好了,父母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最近考試沒有什么異常,甚至會說孩子你真是太棒了,我們家的孩子怎么這么好。
于是乎,父母的眼里只有分數,沒有孩子的努力,讓孩子壓力很大,成績的好壞成為了父母評價孩子的標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麗卡·雷納在《孩子如何學習》一書中寫道:"孩子對周圍人的評價非常敏感,父母的言語里,透露出對孩子的一種態度、一種期待和肯定。
"孩子"考不好,父母到底應該怎么做?
很多父母會因此感到焦慮,比如責備孩子"怎么回事呀?"、"怎么才考這么點?"、"你怎么這么差勁了"、"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是不是生病了?"、"為什么沒看到報紙上的新聞"等等。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這種"別人家的孩子"""你怎么這么笨"等這類的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我暗示":我就是因為我不好,我就是個笨的孩子,爸媽都不會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