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孩子不聽話,奶奶帶他一起回老家,已經八年沒有回來了,并且不知道在哪里?
這可把他愁壞了。
那時,有一同學的媽媽是在朋友圈轉手給他,說他幾歲了,這一年,在他媽媽的朋友圈里,都是幾個泛泛之交。有些朋友還開玩笑說,“這孩子就沒人管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笑了。不是,不是孩子沒這個問題,而是有這么多這樣的孩子。
這是我們這些家長中的“盲點”。
你看看,對孩子的教育,我們那時候沒這樣嗎?最關鍵的是,不是現在,不是將來。
你不知道,社會有多么殘酷,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不知道什么是教育。
我拿起手機,刷著一條短視頻,打開一條微博。
就看到一個不認識的網友,讓人看了“恨鐵不成鋼”。
我是這么說的:這個社會畢竟是一個競爭壓力時代。我特別理解,這個社會很殘酷。但是希望你們還是要強的,不要像在黑暗中求生的人。
有句話說得好:你沒有的東西,就會有別人。
這句話對于一個新手媽媽來說,非常實用。她讓自己的孩子學會獨立面對生活,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問題。這個龐大的社會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父母,來承擔。
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呢?
1. 自我保護
孩子是溫室里的花朵,經受不起風吹雨打。家長應該做的是保護好孩子的脆弱,免受外界的風雨。
《少年的你》中,陳念因為太過于追求完美,被同學一口打了之后,回到家里痛哭流涕為。而鄭曉之以情懷,想告訴孩子,對不起任何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我們也都是普通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
在父母的庇護下,小小的孩子可以飛快地長大,也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父母卻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推越遠。
2. 沒有邊界
作家鮑德溫說過: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
“之前,他沒有意識到我因為想要幫他完成某件事情,而對我出手的時候,他的意識不到是我的。”
被父母狠狠地批按在手心的孩子,成了“乖孩子”,因為父母沒有教會他如何表達自我,他只能用一種無聲的對抗方式來保護自己。
就像我們經常聽到孩子說“不”,其實有時候并非是他真的不想做,而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足,達不到大人的要求,甚至于沒有辦法被父母接受。
你只看到了孩子叛逆,卻沒看到他叛逆背后的需求,是他想做自己,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2歲之后,寶寶的自我意識增強,這個時候,他們的認知開始發生改變,如果這時父母強行要求他做什么,他們就會產生反抗,不愿意再遵照執行。
當父母明確要求的時候,孩子會乖乖配合,如果你不按照他的意愿來,他們就會大哭大鬧。
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孩子便會以哭鬧的方式來抗議。
3歲左右的孩子是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要舍得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二、父母應該如何做?
1. 注意事情的規律
生活規律、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即使父母覺得這樣做的話,對孩子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有的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孩子在小的時候經常觀察父母的舉動,長大后就會形成習慣。
所以,父母需要注意事情的規律,不能事事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這樣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 制定規則
孩子小時候總是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心,父母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些游戲規則,比如每天只能玩多長時間、每天只能玩多長時間、如果超過時間就收回來玩,這規定的內容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同時在孩子的眼睛上也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