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關子啦,他就是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先生。
他有6個孩子,5個博士、1個碩士,事業上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他說,“父親”是他終身的事業,如果有一張名片,他一定要在正面印上:
在背面印上:
-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現為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 次子蔡天武,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曾在美國高盛公司任副總裁,現在紐約經營公司;
- 三子蔡天師,美國圣約翰大學博士,現在國內發展;
- 四子蔡天潤,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學做研究工作,在上海創辦私立醫院;
-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在銀行工作;
- 小女蔡天西,18歲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2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現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看著一家英才,估計很多人會猜,他們肯定擁有著顯赫的家世。
但其實,中學前,蔡笑晚的孩子們一直都生活在浙江的農村。而在20世紀70年代,還普遍流行著“讀書無用論“。
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教育,在貧瘠的土壤中,也能結出如此豐碩的成果?
蔡笑晚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多少人稱我的孩子們是天才,但是我心里清楚,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念、意志、視野、道德、健康、自信等。我的六個孩子之所以個個成才,關鍵在此。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看到的蔡笑晚先生的育兒故事,它們對我在培養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很有啟發。
在故事中,我們能看到蔡笑晚先生獨特的育兒方法,讀到他的智慧,感受到他對孩子深沉的愛。
用愛編織的奇跡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蔡家并不寬裕。
當時一家人還在農村,擠在一間租來的百年老屋里,樓下是店堂,樓上是一家八口的臥室兼書房。
環境是艱苦的,但氛圍卻是溫暖的。
為了讓孩子們有健康的體魄,蔡笑晚和妻子省吃儉用,經常給孩子們買新鮮的海鮮,讓孩子們補充營養。
沒有運動設施,他就自己動手做了一張“多功能乒乓球桌”,撐起來是球桌,放下來能當床。放學回家后,孩子們總要酣暢淋漓地殺上幾局。
為了讓孩子們學好外語,每天早晨,他會拉起二胡,用悠揚的音樂叫孩子們起床。之后會打開廣播,調到播放英語和日語節目的頻道。孩子們每天聽,漸漸對外語產生了興趣。
為了能讓孩子們從閱讀中汲取影響,小時候他就經常讀書、講故事給孩子們聽。即使在孩子們學習緊張的時候,也鼓勵孩子多看一些課外書籍,開拓思維和能力。
為了讓孩子們專心學習,他先做好了帶頭作用,晚上全家人都會圍坐在燈下,蔡笑晚看專業書,孩子們讀課本,這已經成為晚飯后雷打不動的習慣。
為了讓孩子們有自立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蔡笑晚在教育的過程中,又增加了一項任務——在陌生的地方讓孩子帶路。由此也悟出一條真理:人生的路,本來就是從不會中走出來的。
為了讓孩子們德才兼備,對孩子的培養先從“孝”字入手,他認為,“德”是比百萬家財更有價值的物價之寶。
這些細節和點滴,并非強制孩子執行的,而都是用愛編織而成,用方法激勵孩子主動去完成。
弗洛伊德曾說過:“受到父母無限寵愛的人,一生都保持著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著對成功的信心,在現實中也經常取得成功。“
蔡笑晚的孩子們,就是在愛的包圍中,不斷走向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