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是在焦慮孩子嗎?
我看過一則漫畫,說是一組對比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短視頻。
晚上的時候,媽媽發了一個朋友圈,在一條自媒體中的留言:“一天啊,我把我家孩子撒手沒養兩天就被喂養溺死了,吃奶的時候也經常被放在嘴邊,打也沒打,罵也罵過,還沒把孩子養大?!?/p>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媽媽爆料,女兒被喂養到上幼兒園的時候,只要不吃飯,就不會主動靠近大人,不跟大人說話,吃飯的時候也不會乖乖地坐著。
結果讓同事很是揪心。
這不,前段時間還有一個12歲的小男孩,因為長期不吃飯,也被喂養過,后來孩子被喂養了七八年,不吃不睡,整個人瘦了一圈。
同事又是搖頭,說:“管也管不了,看著他實在是著急啊!”
為什么孩子會這樣呢?
1. 親子關系疏遠
這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也是父母的問題。
很多父母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是非常的無奈,既想和孩子好好相處,可是還沒有建立有效的親子關系。
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疏遠,甚至孩子還沒長大,家長就已經陷入了“權力之爭”,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權力之爭”。
孩子要在10歲以前,向父母爭取權利,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就已經開始了叛逆,那應該就會出現“權利之爭”,甚至是“權利之爭”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學習什么是尊重、責任感、自律,什么是父母該管的。
甚至于他們開始獨立思考,什么事情應該自己做主。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還是命令式的教育,或者是用高高在上的語氣跟孩子說話,用訓斥或者是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說話,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成長。
這個階段,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在一些事情上,讓孩子自己做主。
比如:
你可以給孩子把他自己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或者你可以跟孩子商量下,讓孩子自己決定該怎么做,而不是直接幫孩子做決定。
比如: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份一些規則,然后,當孩子決定要不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你可以給予支持。
可以跟孩子說,“這件事情,你自己做主,爸爸媽媽相信你能做好,也愿意幫助你?!?/p>
“你能自己決定,對吧,那你自己決定吧。”
這樣,慢慢的,孩子的自主能力就會越來越強,他的自律性也會越來越強。
02
“你可以自己決定”,就是給了孩子一份做主的信心
不少家長在看到孩子想做什么事情時,第一反應是,不要管,而是允許他去試試看。
這個時候,他往往會對你說:“我自己決定。”
這時候,家長不妨對孩子說:“你可以自己決定吧,我相信你?!?/p>
用這種方法,孩子不但會很有自信,也會很有主見,遇事不會輕易被別人左右,更不會隨便對別人下命令。
而且,孩子還會明白,他不是一個人,需要幫助,父母永遠是最為他堅強的后盾。
孩子在“獨自”面對生活的時候,也不會輕易被打敗,所以要適時引導,讓他自己勇敢地向前走。
孩子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而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就要采取“三思而后行”的方法,引導孩子們如何解決問題。
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教育方式也要改變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想要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孩子積極地解決困難,讓孩子學會在困難中尋找解決之道。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讓孩子學會多思考、多思考,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去克服困難,讓孩子能夠保持一個強大的精神狀態,這樣孩子才能學習的更好。
1. 獨立學習的能力
想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的能力,家長們首先就要能夠學會放手,讓孩子在獨立學習的同時,也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依賴于家長們的安排,所以當家長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多動癥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帶孩子多動腦筋,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們要學會尊重孩子,并且教會孩子獨立思考問題,那么這種教育會激發孩子們的潛能,對于孩子們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2. 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有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也是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我們的付出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可以像孩子的小芳那樣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并且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那么孩子將會用自己的付出去回饋父母的。
但是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而孩子的這些問題的產生僅僅只是因為孩子的努力不夠而已,作為家長我們也不能總是抓住這樣或者是這樣的話來說,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而不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對,而把孩子推向一個更加不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