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準備上幼兒園媽媽焦慮,孩子放學就會來黏著媽媽,說媽媽不要走。還有的孩子入園后,開始哭鬧,讓媽媽抱,卻被媽媽置之不理。
圖片源自網絡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案例一:
曾經有個小朋友,上個月剛準備上幼兒園,她的幼兒園一天開學時間為一周,第一天上幼兒園,興高采烈,剛送園的第一天就哭鬧不愿意去,對幼兒園的大門也不是很依戀,已經兩個星期都不哭不鬧的了。
家長反映:幼兒園大門口的家長和幼兒園的門口,小朋友拉出媽媽的手臂著手往外走,家長表示抱歉,很抱歉,因為家長也沒有往幼兒園的方向走,孩子已經習慣了和家長的分離,但是家長一離開,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不肯再回到幼兒園,家長很擔心孩子的身體情況,于是送來了幼兒園。
孩子是在小小的年齡,家長應該重視對孩子的心理教育,這種教育會讓孩子的人格得到很好的塑造。
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怎樣讓孩子保持正確的心態,擁有正確的心態呢?
1. 避免和孩子“分離”,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我見過很多家長,在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一上幼兒園,便要求孩子把玩具都收起來,說給孩子看動畫片或者手機,把幼兒園的玩具都收起來。可孩子不接受,就把他一個人扔在了幼兒園,揚言說幼兒園把他開除了。
我們聽了孩子的話,首先是不贊成,不贊成家長的做法,哪怕是為了孩子好,也不應該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呢?
在小時候,幼兒園老師都會跟我們強調,父母不要一味地采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其實打罵孩子,就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
當孩子長大后,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呢?
1、對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最好的“照顧者”。
因為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凡事以你為中心,不允許孩子去體驗一下真實的生活,就很容易使得孩子失去了探索精神和認識世界的能力。
孩子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不能很好地適應,容易喪失信心,所以家長可以對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只要在安全的范圍內,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
2、不要過度的保護孩子
有些父母在孩子還沒入園之前,就會采取一切出于保護的手段來保護孩子。孩子一遇到一點風吹草動就過度的保護孩子,就擔心孩子受到傷害,這種方式可以剝奪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導致孩子缺乏主動探索的勇氣,也會導致孩子無法自主地鍛煉各項能力。
3、不要過度的焦慮
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覺到害怕和恐懼,家長可以給孩子多一些支持和鼓勵,但是不要過度的去保護,這樣也會讓孩子在自己還沒有做好的時候就更加害怕和害怕,長時間下來會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所以當孩子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時,家長就要勇敢的去面對,不要過于的去保護孩子,給孩子一些信心和力量,讓孩子在嘗試中找到戰勝困難的方法。
總而言之,孩子出現問題,只要找到了原因,家長應該是正確的,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孩子,讓孩子一直悶在家里不愿意和家長溝通。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的孩子也有怕和家長溝通的情況嗎?你平時是如何解決的呢?你覺得孩子會不會在學校中犯點錯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