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分為健康咨詢、未成年人保護、職業教育、社會關系、家長教育等領域。本期活動共有:
1.《心理健康》系列主題,為青少年兒童提供心理咨詢,幫助青少年掌握科學的心理知識。
2.《心理健康》系列主題,涉及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人格、性心理、父母教育、未成年人保護等方面。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3.《心理健康》系列主題,涵蓋心理健康知識、親子關系、個人成長、人際關系、社會支持等。
4.《健康》系列主題,涵蓋生活中的所有人,并將心理學中遇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實做一個具體的分析。
5.《校園之星》系列,涉及“校園之星”、“健康之星”、“陽光之星”、“歌星小能手”等各類主題,包括男女生結對子會、“打飯燕雀”等主題,不僅可以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狀態。
和孩子們一起看了一本書,告訴孩子們要誠實守信,要堅持正確的正當要求,可以借著難得的親情,以孩子們對父母的信任,以及自我約束,向對方靠攏,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雖然這本書沒有特別強調具體,但書中對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家長參考。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媽媽需要對孩子的正當要求表示理解,并給予恰當的支持,讓他明白,他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對媽媽來說是合理的,如果媽媽拒絕的話,會讓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被認可,從而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
其次,爸爸應該更多地了解孩子們,
比如學校平時的學習情況,業余時間的娛樂活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孩子對于手機的注意力。不要指望一個幾歲的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自律”來約束自己,
這就需要家長們的引導和幫助了。
最后,家長們還需要注意,即使孩子出現了玩手機上癮的情況,也不要將其當做洪水猛獸來對待,這很有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家長需要重視。
2) 學會跟孩子們交流,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玩手機是在浪費時間,實際上,這是一種對手機的依賴。孩子們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孩子們交流,通過溝通來滿足他們對手機的依賴。
家長可以多和孩子們玩一些親子游戲互動,讓孩子們在互動中感受到愛,滿足他們的內心情感。家長們也可以帶著孩子們去戶外游玩,鼓勵孩子們多結交朋友,讓他們能在現實中找到自我價值感。
3) 學會跟孩子約定,
在手機使用的問題上,
和孩子約定每天玩游戲的時間并不是最后的硬性規定,而是需要家長們監督、幫助孩子去執行的。
(1) 制定合理的時間表
孩子每天都要有玩手機的時間,
家長也可以在孩子每天的學習時間內,幫助孩子們設定一個合理的時間表,
比如每個學習十五分鐘,就讓孩子休息二十分鐘,玩十分鐘,時間到了,就提醒孩子去學習,慢慢地孩子的手機使用習慣就會被糾正過來。
(2) 用獎懲制度
我們可以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讓他當小老師來教孩子,
例如某次考試成績提高多少分,哪怕只有五分鐘,就可以獎勵孩子玩半個小時的游戲,這樣孩子們對于手機的興趣也會降低。
(3) 讓孩子適度娛樂
孩子玩手機游戲,
家長應該允許他們玩,
我們可以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間,
但是孩子必須要適當的玩,并不是說可以毫無節制的玩,而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玩。
(4) 用榜樣去教育
讓孩子遠離手機,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
如果父母一回家就玩手機,不僅對孩子的吸引力也很大,那么孩子可能也會有樣學樣,也同樣的。
所以家長不妨自己在家時放下手機,好好學習,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影響,自然也會聽從父母的建議。
有時候,孩子不聽父母的,是因為有時候道理孩子并不想聽,比如有的孩子一遇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會撒潑耍賴地要想要得到它。
對于這些階段的孩子來說,不懂得拒絕誘惑,在做任何事時都會因為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毫無節制,甚至明明不想看的動畫片,但是聽了父母的要求,還是想要看,自己也不能想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從小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我們應該從小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公共場合,孩子對于事物的第一印象都是從父母這里選出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在生活中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并且能夠去約束他,讓孩子形成自己的秩序感。
2、家長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孩子在和他人相處時,會對于人這種行為有著很大的模仿的傾向,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從小就開始形成的,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從小事做起,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孩子在公共場合中的緊張、哭鬧等情緒,讓孩子在跟別人的互動過程中不至于哭鬧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