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大數據2020-02-02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游戲障礙”概念正式發布,在2018年6月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游戲障礙被列為一種精神疾病。
其特征包括:對游戲行為的開始、頻率、時長、結束、場合等失去控制;游戲優先于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盡管已經因游戲產生負面后果,但依然持續游戲甚至加大游戲強度。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上述3個基本特征需持續至少12個月以上,如果癥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
網絡游戲成癮危害頗多,但是解決對游戲障礙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僅靠單純的限制很難取得成效,需要社會各方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為游戲障礙的專業人員,在處理游戲成癮方面的心理干預首先應該從游戲成癮的角度出發,了解青少年游戲成癮的動機。如果你的孩子喜歡打游戲,但他并不是喜歡玩游戲,那就從其本質游戲成癮原理來分析一下為什么他愛玩游戲。
所謂的“游戲成癮”指的是“游戲成癮”,尤其是嚴重影響學習、生活的游戲障礙,而不是游戲障礙,嚴重影響學習、生活。所以單純的玩游戲或者網絡游戲,不足以讓孩子不出現成癮,能讓孩子一時半會“戒除”,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至少12個月以上。
所以,一旦孩子對游戲產生了嚴重的成癮行為,家長要引導他對游戲失去興趣,立刻停止對游戲的關注,幫助孩子擺脫網絡游戲的控制。
當然,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力過于嚴格,孩子就會像材料中的人一般,遠離游戲,或者沉迷游戲。
我們家長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遠離游戲,那么就需要幫助孩子建立起自控力。如果孩子已經沉迷游戲,有些許控制力弱,家長要提高警惕,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和孩子做深入溝通,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計劃,同時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家長要了解孩子,在他們生活中是有很多能夠培養自控力的機會。當他們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時,他們會自動自發的約束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言行,這對于孩子養成自律性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非常有幫助的。
03
如何培養孩子自律?
1.建立規則,明確邊界
孩子是沒有自律能力的,這一點父母要清楚。
孩子自制力差,就需要家長的監督,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所以,要建立規則,就要先和孩子進行約定。
1. 父母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和孩子一起定規則
規則就是指制定規則的人,孩子遵守了規則,是他的行為就能得到相應的獎勵。我們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要以身作則,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遵守規則,每天規定的時間,在孩子完成約定的時候給予表揚或獎勵。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在完成作業后,可以看一會動畫片,如果不遵守規則,那么明天電視就沒有機會看了。
這時候孩子就會更加遵守規則,也會更加努力學習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 要讓孩子知道遵守規則是什么
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規則是有的。比如,你可以買玩具的時候只能買游戲,如果你不遵守規則,那么你的家人就會懲罰你,如果你不遵守規則,那么你也不能玩游戲,否則你就會受到懲罰。
對于沒有遵守規則的孩子,也要讓他知道遵守規則,才會讓孩子更加懂得守規矩。
3. 明確規則是指出孩子的需求
當你告訴孩子要做什么事的時候,不要立刻制止他,而是對他說:“你可以玩一會兒手機,但是你必須在下午三點鐘前睡覺。”
孩子肯定會驚奇地發現,自己乖乖地在客廳里玩的話,媽媽會一直陪著他,而且隨時隨地都會陪著他。
4. 明確要求言出必行
制定規則,需要在和善而堅定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反思規則。
孩子也是人,有時候會犯錯誤,孩子也是人,他們知道要先做出一個良好的行為。
如果孩子沒有認真思考,那么他的行為就很容易不符合規范。
這時候,父母需要告訴孩子,他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
同時,父母也要告訴孩子,手機里的世界是虛擬的,沒有對錯之分,任何人都可以不被允許的使用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