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孩子不聽話的表現
很多媽媽覺得這樣的情況對于自己來說,不聽話就是不孝,如果媽媽或者其他家人,還覺得這樣的孩子比較可愛,還想讓別人欽佩。
雖然在他們很小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行為舉止都是通過觀察大人的行為來發展自己的一種模仿行為。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聽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
。我們現在看到這些話語,孩子很容易就會聯想到自己父母說的話,認為是父母自己不聽話,自己不被愛,所以才會被父母所愛。
而這些話也可能會在孩子長大之后會一直重復。
我們也經常會有這樣的情形,自己跟自己的父母說希望他們能給自己買什么玩具,但是等到有了玩具之后,就被父母拒絕了。
在我們的印象里,父母在自己小的時候,對自己的成長也就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長大后,我們才發現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是無限的。
所以,在孩子小時候,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有的孩子小時候是被父母監督和管理的,就算有時候犯錯也是被父母管教的。
而有的孩子小時候是被父母“照看”的,就算長大了,依舊會有父母“護著”的感覺。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才會出現叛逆的情況。
但如果父母能夠跟孩子做到有效溝通的話,對孩子的成長會更有幫助。
2) 給孩子時間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提到一個叫做媽媽蹲下來和孩子對話的方式。
媽媽在孩子面前可以裝作很開放的樣子,如果孩子想要跟媽媽分享,媽媽也可以扮演“聽眾”的角色,認真地聽孩子說,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想法。
孩子會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母子倆也能夠及時坐下來溝通,并且達成共識。
3)
溝通是一門藝術,好好說話,你愿意為孩子花時間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說:
“當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強大到一定程度時,它就會對人產生一種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會影響我們在網上與人的交流。”
由此可見,想要孩子接受良好的溝通,父母要先學會好好說話。
溝通需要注意場合和語氣
1.
場合
父母要避免在公眾場合與孩子溝通,特別是在吃飯時、外出散步時、晚上等時候。
我家的飯桌上,總是會有一位小朋友在玩手機,要么坐在餐桌前,要么坐在沙發上,都是我們在交談。
要不然,大家的情緒就會因為孩子的吵鬧而變得很煩躁。
如果孩子一回到家里,就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發泄在父母身上,長此以往,孩子會感到非常不快樂,也會因此失去與父母之間的親近感。
孩子在遭受到負面情緒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
2.
時機
當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家長要在此時進行“冷處理”。
冷處理可以是暫時冷落,也可以是暫時冷落。
當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戲。
“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
“那是誰的?”
“我是你的小助手,以后會照應你的。”
“哇!你是我的好朋友哦!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歡和你玩!”
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個清晰的認識,要讓孩子明白:不能通過發脾氣來控制別人,發脾氣只是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已。
3.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是什么
當孩子因為某件事情的失敗而情緒失控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生氣的這種情緒就是生氣,生氣對身體傷害很大,媽媽很理解你。”
只有父母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會明白,父母表達情緒是他們最好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