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結果離開了人世間溫暖,留下了什么?為什么發生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人可以照看,到頭來把自己歸入不幸的輪回,那人不會有心理問題嗎?
在論壇上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
如果你的小孩一定要一個成人照顧他,一個保姆照顧他,那么孩子一定不能照顧他,沒有工作你是做不了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如果父母的心愿很簡單,對小孩是個提供物質支持的家庭,孩子是需要好好學習、懂事的。
如果孩子的愿望很簡單,那小孩的愿望不被滿足,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你的人生,也就沒有了意義,沒有了方向。
所以父母一定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
你需要給孩子一個有愛的環境,最重要的是要去愛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去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是不變的,還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而變化。
同樣,很多父母都不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覺得我的愛就是孩子,所以他就必須要聽我的。
所以有很多父母,真正的愛自己的孩子,一定是無條件的愛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通過犧牲自己的愛,來贏得父母的愛,來贏得自己的人生的成功。
3
父母真正的愛,就是好好的愛自己的孩子
父母有沒有注意到,當我們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孩子身上移到自己身上時,我們就成了全天候的保姆,全心全意的照顧孩子。
孩子的衣食住行,父母都會全程參與,嘴上說知道,實際上只要他需要,就會隨時隨地的出現。
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被看見,需要安全感,需要獨立,需要父母對他的情感關注。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自卑、沒有安全感、沒有價值感、不能控制感、不能接納認可感,等等。
只有父母先接納認可自己的那個“客體”,愿意分享給孩子,他才有可能愿意打開自己,才能接納他人。
在這種親子關系中,孩子也會感受到愛,被需要、被認可,那是最容易的。
如果父母能讓自己“內在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這樣的孩子就會在潛意識中逐漸擺脫“被需要”這個概念。
這樣,不管父母的育兒方式有多么正確,不管孩子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孩子一定會在內心生出了一種力量,完成父母內心的投射。
也許,我們可以試試“外在的動力”,用心理學上的“驅使”,促使自己做出一些“行為上的改變”。
用別的孩子身上舉個例子,比如,你的兒子剛上一年級時,別的孩子成績都很好,可是他卻只考了全班倒數第一名,他的爸爸媽媽就生氣了。你就會覺得很丟人,覺得自己給孩子樹立了很多榜樣,給孩子很多壓力。他都是從進步的,都是好的,進步的,父母應該感到高興,讓孩子知道他在父母的心中永遠是最棒的。
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個兒子,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后來上了初中后,開始有了很大的焦慮。媽媽又給他增加了很多課余負擔,怕他的成績下滑,就想著多給他報補習班。那孩子報了很多的補習班,但是成績下滑的幅度有多大呢?
這是父母太在乎成績了嗎?不,他才突然出現了抑郁的情況。這個已經是14歲了,馬上要進入初三,媽媽為了幫助他提高成績,跟他商量了下補習班的老師,問了下補習班老師的建議,他自己又是有些猶豫了。
他自己看著補習班的老師說,他現在的成績不行了,每次考試都會發愁,覺得老師講的內容他聽不懂,爸爸是用語言打擊他,還給他買了很多練習冊。他已經絕望了。
因為他實在不想再聽了,沒有用語言刺激他,想了很多的辦法,但是最后都沒什么用處。
他媽媽覺得他的行為非常幼稚,但是不知道聽了多久,也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接受。他們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了好多的事情,也考慮到了現在需要和孩子做更多的溝通。
02
首先,生活中的事情要對孩子進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