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不聽話越聰明越聰明越聰明
晚上下班回家,劉女士回到家里,看到兒子在廚房拿著菜刀給電視做飯。
劉女士擔心兒子把菜刀切碎了,會嚇壞他,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于是她就威脅兒子:
“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的菜刀都給打死了”。
聽到這話后,兒子沉默了一小會,轉身去廚房拿起菜刀,就給劉女士砍死了。
劉女士覺得兒子很棒,于是問兒子:
“你以后知道拿刀砍了嗎?”
兒子說:“不知道,反正砍了也沒用。”
劉女士和老公說兒子還能把錢用在刀刃上,后來她們在法院做出判決,讓劉女士領著孩子還給自己,孩子被判刑了。
最后,劉女士還是決定對兒子進行教育,并且還給兒子寫下了家規,每天監督孩子完成作業,但是孩子并沒有完成。
劉女士繼續責罵孩子,孩子也跟著大聲頂嘴,兩個人在家里爆發了一場沖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有聽孩子頂嘴的經歷,對于孩子這樣的表現感到非常不解,明明知道這樣不好,但是為什么孩子還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呢?
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仇親期”的表現,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仇親期”,是指孩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內心充滿了對父母的抗衡,是孩子進入了仇親期的表現,家長要注意這個階段。
家長不要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
“仇親期”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兩種極端的心理,一種是越是父母反對的事情,就越是要去做。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只會越來越遠,矛盾越來越深,距離只會越來越遠,根本無法教育好孩子,甚至以后,孩子有可能連自己的父母都養不活。
2、有可能孩子進入了“仇親期”
《以德報》中的一期《家庭教育》中,主持人問道:“你認為父母的職責是什么?”
李玫瑾說:“我覺得是陪著孩子成長,而不是管教他;我希望他們自覺和我自控,而不是替我承擔責任。”
她表示贊同。
這里的“父母必須要接受”,不是指父母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指父母如果對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就應該遵守。
父母的界限是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而不是所有人都要聽自己的。
在《小歡喜》中,宋倩在對女兒喬英子的教育上,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長,而喬英子的媽媽,就是典型的“不信任媽媽”。
英子本來是一個很開朗樂觀的女孩,但是在媽媽宋倩眼里,英子是一個“魔鬼”,是個追求完美的女孩。
隨著英子的高考成績,宋倩為她報了很多補習班,對她日常的管教也是嚴苛,成績的一點變化都讓她如臨大敵,英子說,“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要高考了,我知道我是不能適應這個環境的,我知道在這個環境中,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但是在宋倩的嚴苛之下,英子的壓力太大了,最后她選擇了跳海,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也許每個孩子都會遇到這種類型的父母,他們看不到希望,因為孩子只是成績不好,父母就說出這樣的話,那是對他們的否定。
《小歡喜》中,英子是個學霸,她對天文學的興趣也很強烈,而媽媽卻說,那是浪費時間,影響學習。
英子焦慮了,她請求媽媽不再管自己了,成績的提升,是媽媽愛的結果,如果她考不上大學,媽媽就不再愛她了。
對于英子,媽媽說“你是我的女兒,你要努力學習,要實現你的夢想”。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是卻是無數父母的心聲。
父母愛孩子,就要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長,而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用權威壓制孩子,孩子只能被迫壓抑。
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的夢想就是考清華大學,可是媽媽宋倩不僅要她報北京的冬令營,還給她報了國內外的天文臺、義賣夢的宇宙飛夏令營、鋼琴、民族舞、荒野行動等等,從一開始,就要英子按照媽媽的規劃來,甚至生病時,還要英子在痛苦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