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李玫瑾教授認為,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可以使用“后果法”來教育孩子。
后果法就是,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讓孩子“不聽話”。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父母可以使用“后果法”,來教育孩子。
什么是后果法?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讓他去別的地方玩。
孩子不好好吃飯,一直在玩手機。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
“你不好好吃飯,就會變成小矮人。”
孩子不好好吃飯,讓他“餓了就吃飯,沒有飽了就吃,不餓了就不吃。”
孩子沒好好吃飯,可以讓他不吃,但是給他講道理,為什么不好好吃飯呢?
如果孩子還是不好好吃飯,可以通過“后果法”來引導孩子。
比如餓了就要吃飯,或者是你懲罰他好好吃飯。
或者是你懲罰他按時睡覺。
通過懲罰來讓他學會吃飯,不過分分鐘的事情,因為這種事有時候要超過三次以上。
這個叫做“后果法”,也就是“因果法”。
后果法就是用邏輯來讓孩子明白這個行為帶來的結果,比如今天吃飯是先吃還是不吃?
孩子就明白了后果。
2. 什么事是絕對不能做的
比如,玩具應該收起來,時間到點了就必須得回到玩具間,媽媽回來吃飯不可以看電視。
為什么必須在家里吃飯,因為吃飯不可以玩玩具,如果吃飯時沒吃飽飯菜,孩子就會哭鬧。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問家長,是不是可以不吃飯了,然后家長回答孩子:如果不吃,不吃飯是不可以的。
但是孩子呢?你得去幼兒園,去幼兒園,那么幼兒園的時間就會延長,你在幼兒園的時候,就不會哭鬧了,他就會開心地吃飯。
因為他知道在幼兒園可以按照媽媽的要求做到吃飯、睡覺,玩具零食,看動畫片,并且還有幼兒園的老師帶著他吃飯,吃完飯,他自然就會乖乖的坐在座位上,認真吃飯。
吃完飯后,孩子就開始看電視,而且動畫片已經看完了,他還在想繼續看。
如果你跟孩子說:“我們去刷牙吧,我們吃飯好不好?”
孩子就會放下電視,認真的去刷牙,然后吃飯。
做不到吃飯不收拾,就不要吃飯了
因為孩子沒有好好吃飯的意思,你給他憶苦思甜他是不懂的。
所以說給孩子說憶苦思甜的話,孩子也會在你的語言暗示下變得越來越棒。
三、總結
育兒其實沒有捷徑,跟孩子說教他不懂的話也沒用,因為說教的語言只會讓孩子徒增煩惱,引起孩子的反感。
當你希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時,請先問自己,你是不是對孩子要求控制得太多,太細了?
你是不是在控制孩子?
孩子根本沒有被你控制,當然孩子會主動遠離你,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內化反饋”。
內化反饋就是孩子學習行為的結果,孩子學習結果會影響他的學習態度,讓他討厭學習。
第四種情況:父母過高的期望,讓孩子壓力太大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甚至會遇到挫折,當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孩子就容易產生“我不行”的心態。
比如:考試前,有的孩子會產生焦慮,有的孩子會產生愧疚,有的孩子會產生壓力,還有的孩子會產生厭煩。
就像這個小男孩的媽媽,她在孩子的學習上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孩子總是在她的期待和壓力下,背負著“完美主義”的包袱,當孩子達不到媽媽的要求時,就會自我否定,甚至會產生一種無能感,對學習就更加失去了興趣。
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針對這個問題,我給各位家長幾個建議:
一、不要過度督促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在孩子放學回家后,總要給孩子報一個輔導班,使得孩子的作業量要增加,學習的時間也要減少,到孩子睡覺的時候就得再上輔導班。這樣的結果就是讓孩子產生了一種“我要做作業,那我就要熬夜”的心理。
所以,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用一張試卷,去檢查孩子的學習狀況,監督他做作業,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做到不打擾。但也不要過于頻繁的去打擾孩子,如果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一個人在玩手機,我們要去看一下他是不是玩手機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家長也要去監督,要和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3、孩子作業拖拉磨蹭,需要家長多鼓勵
有的孩子一寫作業就磨蹭,寫作業總是磨蹭到很晚,而且還經常出錯。這樣的孩子寫作業特別困難,需要家長多鼓勵他,你要看到他的進步,他在某方面能力有提高了,你就要去夸贊他,讓他覺得自己能完成作業。當然你的肯定要有句式,就是說你看到的越具體,孩子越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事情上,這樣孩子就會體會到寫作業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