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 媽媽焦慮抑郁
來源:微信公眾號:都市快報
孩子爸爸是獨子,從農村到大城市,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高考 “狀元”,她以為這樣就可以沖得上名校,殊不知女兒是名校,她現在才30歲。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你現在的感受是什么?”我們來看看她的眼神。
“我真的好希望她能考上名牌大學,可她現在什么都不會,還厭學!”
“我希望我的女兒比我現在的女兒更優秀!”
“我這輩子就不會是這個樣子!”
這個故事,相信每個媽媽都能聽過。
高期望下的父母,常常被孩子的成績壓得喘不過氣來。
“我從小就不喜歡學習,我媽媽把我送到國外,學什么都不喜歡,還拿我和姐姐比。”
“家里沒有溫暖,還不如死了。”
“學習不好的孩子,要那么努力干嗎?”
“媽媽真的不要臉,有壓力是正常的,等我長大就好了?!?/p>
而且,這些話,我一直都在信,因為他在內心里告訴我:
“媽媽說我不行就是不行?!?/p>
“不是,我就是太笨?!?/p>
還有,一個被父母貼標簽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被父母貼上“沒用”的標簽,不能認可自己,長期以來,他們都認為自己天生就是一個笨蛋,哪怕是最聰明的那一個,也很難有成功的機會。
他們永遠都是在感受著父母對自己的不滿意。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
“表現不好的人,是最糟糕的人。”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父母說“你怎么這么笨啊”,孩子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家長說“你為什么這么點小事就打回去?”
·····
這些標簽,就像一把刀,不斷地傷害著孩子。
過度的焦慮,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自我實現預言”。
他認為,人的行為,90%-85%的行為都是受我們大腦中的前額葉支配和控制的,而大腦的本能是趨利避害,孩子是最容易被暗示和控制的。
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納斯說,那些“不好的回憶錄”都是經過長時間的重復而形成的,會讓人難以承受之前的行為。
換句話說,當你的孩子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下,你的言語就會像“刀子嘴”一樣,刺著孩子幼小的心。
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經常出現強烈的焦慮、擔心、害怕、恐懼等情緒,大腦就會變得異?;钴S,這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心理健康都是有害無益的。
所以當孩子出現焦慮的情況時,家長可以用一些小技巧來幫助孩子減少這種焦慮情緒。
01、不要指責孩子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有這種表現時,往往會指責孩子,甚至還會對孩子進行打罵。
實際上,這樣做不僅沒有讓孩子減少焦慮,反而還會讓孩子的焦慮情緒變得更加嚴重。
當孩子焦慮情緒嚴重時,會出現身體不適的癥狀,比如頭疼、肚子疼、惡心、嘔吐等等。
家長如果能夠敏銳地觀察到孩子的這些軀體不適,就應該及時給予重視,比如帶孩子去看醫生,或者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幫助孩子。
紀錄片中的張院長對張院長的訪談說:“張院長能夠幫助孩子擺脫這種焦慮,但是,我們也要幫助孩子認識到這種焦慮,讓他能夠勇敢的面對它,這種情況,我們還要采取一些方法,比如,我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通過吃藥來控制焦慮,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心態去面對焦慮,這樣能夠幫孩子走出困境?!?/p>
張院長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符合家長的要求,家長就會變得非常的焦慮,從而引發了家長的情緒焦慮。
但是家長也不能去否認,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是因為平時的一些事情沒有好好聽他們解釋,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焦慮,并且很多家長在孩子焦慮的時候,會把焦慮的情緒傳染給孩子,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的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