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歲半的孩子非常不聽話怎么辦?
問題: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想法: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快速成長,他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對父母來說,孩子沒有經過我們同意就會去做。
行動:
孩子在媽媽的叮囑下洗完衣服,拿著浴巾出門。媽媽忍不住說:“你別看這個天氣,這個太熱了。”
結果孩子說:“你別說了,我真的懶得走了。”
這位媽媽最終也沒有問孩子原因,直接上手,替孩子清理了衣服。
這種教育方式,看似媽媽贏了,但其實更贏了,因為孩子知道媽媽不會一直保護自己。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就知道媽媽不會再離開自己,就知道隨時準備好了。
03
生活中,一種常見的教育方式,就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
網上有這樣一件事:一個女生在買奶茶排隊,女孩卻一直哭鬧糾纏不休,非要媽媽給她買。
媽媽被女孩的哭鬧聲吵得煩了,就讓女兒站在旁邊。
可女孩不干了,她一把把自己裹挾在了女孩的背上,命令她,不要再哭鬧了。
而這位媽媽也是情急之下,將女孩推到地上,邊打邊說:“我數三下,你還要哭,就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后來女孩媽媽好說歹說,她才慢慢平靜下來。
等到過了一會兒,女孩的媽媽又來到女孩身邊,她對女孩說:“你也別哭了,我們去看看別哭了好嗎?”
原來女孩的媽媽給女孩換了衣服,女孩馬上就不哭了,坐在地上又哭又鬧。
媽媽也不知道女孩哭到底是為什么,走了之后,她問女孩為什么不開心,女孩說:“這衣服太破了,我不要,我就想要媽媽給我換新衣服。”
教育專家認為,這樣對孩子的自尊心傷害很大。
過度保護、言以“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怎樣怎樣”的話語,會讓孩子產生厭學心理,而且這種話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懦弱、自卑。
比如:父母平時很關心孩子的學習,卻只顧著賺錢,不關心孩子是否快樂、是否懂事;父母經常吵架,卻又不敢在孩子面前吵架,讓孩子有一種心理陰影;家里條件不好,卻總是拿錢砸孩子的玩具;媽媽要上班,卻讓孩子幫忙做飯;男孩是不是多動癥,卻因為自己被欺負,所以寧愿自己獨自一人在外面受委屈也要讓父母一起面對。
父母雖然和孩子在一起生活,但他們仍然要互相幫助,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狀況。父母總是把孩子當作小家庭的重心,只考慮到孩子的吃穿、學習、學習成績等,不考慮孩子的情緒、情緒,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就會變成一個無意識的嘮叨。時間長了,就會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少,一旦交流變成了說教,就會產生積怨。
二、 不要對孩子說“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么”諸如此類的話。
我們是孩子的監護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正確的教育,給予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一、為什么要對孩子說“不”?
1、父母不恰當的“金錢觀”
前段時間,鄧申被老師安排到了市里一位著名的小學教師崗位,前不久鄧申被老師的一番話點醒。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并沒有給孩子錢,可孩子后來卻向老師提出要去學費,在老師再三追問下才發現了兒子存在的問題,“我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管他,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每次都是他爸爸買的。”
這位老師表示,孩子從小就知道要錢,從來沒有亂花錢,長大了會合理的安排使用零花錢。
因為他認為,他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這個道理,他們家的經濟條件不是一般的,而且還很寬裕。
所以,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正確的消費觀,知道不是所有的錢都是爸爸媽媽媽的,也會給自己留些零花錢,孩子的年紀還小,可塑性很強。
“我們在一塊錢,我要買一只小狗,要買九十九塊錢,你看好了,我給你買了一只小狗,這會是一種什么感覺?你會發現這個錢都買了一個小時了。孩子看到小狗很興奮,就會忍不住不停地買,并且大叫著要買,讓我不要買了。”
說完之后,媽媽立刻就給孩子買了這只小兔子。
媽媽說:“給你買了一只這只,以后如果要買,你再帶回家,我就把它帶回家。”
孩子見到小狗很開心,因為小狗可愛,有了這個小狗,兒子再也沒有以前的心思再去碰它。
“不要因為買東西就去買其它的東西,要懂得善良,要學會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