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有感而發,記錄了五個家庭教育的故事,當然其實就是一個故事,即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獨立自主,通過不那么正確合適的方式挑戰父母權威,父母們仿佛突然遇到了蠻橫不講理人,彼此容易爆發權利斗爭。
對,斗爭本質是權利,卻常常表現為權力。
比如,孩子有周末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可以關在自己房間自由活動,可以玩電腦游戲,可以抱怨父母情緒化言行,可以選擇滿足自己需要的朋友,可以要求被尊重自主選擇權利。
父母們如果不愿意放棄控制權力,就是不愿意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利,這就導致角色成長失敗,不能轉換角色,自己可以不服老,但是要服氣孩子長大后具有的權利。
更加本質地說,包括孩子在內每個人都有選擇失誤、錯誤、失敗的權利,允許自己失敗才會有體驗以便更好成長。
因此,家庭教育不在于阻止孩子犯錯,而在于孩子犯錯后如何幫助,這才是家長要思考的。
捫心自問,我們作為家長有能力幫助孩子應對失敗而成長嗎?
比如,看到孩子情緒失控就發火,那么我們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嗎?要求孩子完美無缺不犯錯,我們能做到嗎?看到孩子失敗就指責惱火,那么自己失敗后為何希望獲得諒解與幫助?
因此,家庭教育可以思考這個思路:
1、如何做好家長?做人就是做事,做人就是做家長。
做好家長不難,就是做好父母,做好子女,做好朋友,做好同事,做好工作,最后歸根到做好一個普普通通人。
2、為何做好普通人重要?人對了世界就對了,世界就是關系。
行為是個體與環境函數,心理健康如此,人生也是如此,都是個人和環境作用結果,人對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才會好起來。

3、為何關系如此重要?親其師信其道,關系改變人。
關系就是扮演合適角色,關系隱含著親密感,關系就是感性,關系就是溫度,關系不是邏輯,我們不是為邏輯活著,是借助邏輯來達到情感感性。家庭教育中,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說關系勝過道理,感性勝過理性,我們因為關系而改變。
4、如何做好自己?心理方式走彎路,有效是目的。
達克效應,心理成長四部曲,心理健康就是自知,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情緒管理,全過程管理模式,事前底線思維,事中暫停思維,事后有效思維。溝通模式,允許拒絕,示弱方式。
5、如何處理好關系?共情123,心里有別人。
脫自我中心化,以別人為中心,發現需要,管理情緒,表達訴求,共情兩個滿足,三個層次。
小結,家庭教育本質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做好自己,才可能處好關系,改變孩子,幫助孩子,提高自己就要有自知之明,訓練情緒管理技術,學會表達共情提高共情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