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被狠狠打大聲嚷罵,“打死你!”仿佛已經成了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標準之一,認為只有讓孩子知道怕,不怕了才有力量。
但是殊不知,打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已經習慣了只有父母巴掌才能讓自己屈服,對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傷害。
暴力的威力有時會比體罰更強,孩子的身心也會受到傷害,到了一定年齡后,有可能會出現性格方面的變化,有的孩子還會變得很暴力,這樣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可能有暴力傾向,但是在成年后,可能出現易性癖,如果不注意,也會變成暴力傾向。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位朋友,小時候非常調皮,經常受到父母的打罵,長大后更是變成了一個暴力分子。他現在的性格是十分暴躁的,很少和別人溝通交流,工作之后還有個弟弟妹妹。當他的父母在教育他的時候,他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不管是在他還是妹妹身上,他從來都是把拳頭握在自己的身上,也不允許他動手打人,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以至于成年后,他也沒有形成自己正確的行為習慣,和別人相處的方式是討好型人格,他在工作中同樣也是卑微、不敢拒絕。
而且由于自己的暴力傾向,不管是因為童年的創傷還是因為工作的失敗,他在工作中都表現得特別的強勢,在外人看來,他是一個特別的強勢、不拘謹的人,甚至經常忽視他人的感受,在別人看來,他特別的容易否定自己,讓別人感覺到他總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有時候,可能他真的是一個不敢說話的人。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有表達自己的權力,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愿,然而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暴力行為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產生的負面影響
很多父母不理解父母的暴力行為,但是又不得不說暴力行為是不利于孩子的,因為暴力行為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有負面影響的。
首先,孩子會模仿這種行為
我們可以發現,有的時候孩子會以暴力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當他在向父母發泄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就是在進行暴力行為。
之前看到一個新聞,因為父親不同意他玩游戲,一怒之下,孩子竟然從四樓一躍而下,留下一封遺書。
因為這件事,她受到了很大的批評教育,母親也不再愿意再相信孩子能夠自食其力。
從一開始的流落,發展到最后嚴重的自殘自傷,她的情緒像坐在懸崖邊緣一樣,非常的絕望。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也能夠看出,她之所以在之前一直是一個非常乖巧懂事的孩子,可是在之后卻變得如此暴躁,甚至還開始指責父親對她管束過于嚴厲。
在這件事情上,孩子的行為,也讓我們看出了他的爸爸教育方式上的缺失。
或許正是因為爸爸對孩子的嚴厲,他的性格變得十分軟弱。
雖然從小到大,他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但是從來沒有向別人炫耀過,就是因為小時候過于內向,太乖,從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這也是爸爸的一種性格缺陷。
從小乖巧聽話的他,一直在外工作,雖然身邊也有很多朋友,但卻始終無法向家里人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他不想回家,表面上是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實際上是為了逃離這個家。
這樣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在社會上有立足呢?
所以在他只能通過極端的方式表達出來。
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討好型人格”。
這種人格的孩子要么依賴于別人的認可,要么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即使在別人的認可中,他也總是一個人,自己不受歡迎,那么怎么能贏得別人的認可呢?
所以他不愿意向外表達自己的情緒,那么就無法向內釋放自己的情緒。
當然,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也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這也是為什么父母要注意,有時候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抑郁癥。
所以當討好型人格出現時,父母要注意,不要對孩子進行打擊式教育,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給孩子充分的認可和鼓勵,給孩子安全感。
再叛逆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叛逆期的孩子會有很多的“妙計”,
而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懂得引導,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最后,想要和孩子更好的相處,父母就要多學習,了解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內心變化,
然后多和孩子溝通,
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來源:騰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