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不聽話被送去少管所,這是一個中國的傳統觀念。
都說父愛如山,當我們想要教育孩子時,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是為了以后孩子有一個好的前程。可惜我們沒有想到的是,當我們想要管教孩子時,卻又沒有找到好的方法。當我們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時,發現他的行為讓自己不滿,又讓我們不滿意時,才會去管教孩子。這就難免出現打罵孩子的情況。
這個事情想必很多父母都會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當孩子不聽話與我們做父母要求不一致的時候,父母會感到十分的煩躁。父母感覺到失去了自己對孩子的掌控權,這時候,孩子就會做出一些不聽話的行為。父母往往是希望孩子更加乖巧,聽話的孩子。于是就會通過打罵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言行,希望孩子能夠聽話。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們看到的是孩子與父母的對抗,但其實是孩子在向我們表達自己的反抗。
當我們強制的給孩子安排好學習任務的時候,我們就剝奪了孩子與我們之間的連接,他要么是反抗,要么是不被喜歡,甚至是不被信任。
孩子的抵抗是在被動的、機械的接收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們要主動地將我們的這種無能為力剝離,同時,還要將我們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3、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
1). 父母能夠放棄改變自己,對孩子施加影響
父母應該學習一些有關孩子的教育方法,比如說,孩子在嬰兒時期父母能夠有意識地訓練他的客體恒常性,幫助孩子適應外界環境。
通過嬰兒的離去,嬰兒的存在感也會有機會得到延續,他會對分離的快樂產生自驅力。當孩子到一定年齡后逐漸成熟,他會逐漸擁有了“客體恒常性”,從而獲得更大的安全感。
2). 父母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客體恒常性,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親密感和安全感,要比之前的階段更加重要。
但是,如果這個時期的兒童一直沒有得到發展,那可能會導致一些兒童對這些事物的敏感性,其人格發展水平的薄弱,所以,孩子的客體恒常會受到父母的忽視。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比較小,沒有能力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愿意讓他們自己吃飯,不會穿衣服,不愿意在合適的年齡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會導致孩子在以后的學習中沒有優勢。
在心理學上講,嬰幼兒是依靠感覺來學習的,他們能夠感知到周圍環境的安全,比如,有些嬰兒出生后就會啼哭,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什么,他們會從母親的懷抱中得到安全感,也會認為這是媽媽離開的原因,所以他們害怕不舒服。
有的人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譬如,他們對于一個陌生人,就會感到不安,這也是導致孩子變得比較粘人的原因,當孩子被媽媽抱起來后,他們會感到安心,會緊緊地依偎在媽媽的懷抱中,慢慢安靜下來,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哭,會害怕,而且很可能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恐懼感,孩子對媽媽的懷抱產生依戀是一種生理反應,孩子和媽媽之間會依戀,而媽媽也會感覺安心。
這個時候,如果媽媽沒有及時回應孩子,或者是他在媽媽的懷抱中感到很焦慮,他們就會想通過哭的方式來表達,而這個時候,媽媽的回應,就成了他們發泄情緒的途徑。
我們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是我們為他們解讀了很多的道理,還是孩子在向我們索要抱抱,我們就會產生一種“世界離開我還要再來一次”的無力感。
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因為我們的孩子是永遠無法分離的個體。
那么,我們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到底應該注意什么呢?
1、情感上的支持
有些父母常常抱著“全然”的態度,認為這只是對孩子的一種溺愛,也就是溺愛的一種,完全不管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只會覺得父母是在敷衍自己,甚至以后會刻意的向父母提出無理要求,而父母則會很不耐煩,從而導致彼此的感情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