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幼兒園不聽話孩子有多令人失望
為什么和幼兒園相比,幼兒園的孩子行為問題明顯要少得多。
有一種說法是,兒童在幼兒園完全是兩個人的,沒有兩個人可以對另外兩個人進行約束和管教。相對來說,對于一個幼兒園來說,他們的行為問題要更加嚴重。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夠多受到一些老師的照顧。但是往往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是需要很多管束的。有一些老師不能夠對每一個孩子都十分的照顧。那么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聽話的行為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會感到非常的困惑,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去引導孩子。
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父母要及時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示范。
1、 通過適當的管教,讓孩子明白行為的對錯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能做。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道理,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讓孩子知道行為的對錯,知道選擇的對錯。
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能太過于溺愛孩子,溺愛孩子的話,那么孩子會出現很多不良行為。
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能力管住自己,可能就會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長大之后也很難改正。
而且,有的時候,孩子小時候會出現一些錯誤的行為,父母也要注意糾正他。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要做到耐心引導,不能對孩子吼叫,罵孩子。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會犯錯誤,孩子犯了錯誤,那么父母就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犯錯誤了。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適當的引導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讓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03
家長的“咆哮式教育”,毀掉孩子的一生
美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在父母吼叫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性格暴躁、膽小懦弱、心理承受力弱的問題。
父母總是沖孩子發火,孩子也會漸漸變得敏感、脆弱,甚至暴力反抗,成為父母眼中的“問題少年”。
而家長在吼罵孩子的同時,看到孩子成績下降、不積極,心里就很難受,充滿了失望和挫敗感,也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怨恨。
面對孩子犯錯誤,父母最常見的“吼叫式教育”,毀掉的不止是親子關系,更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我們都知道,育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但為什么依然有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選擇忍不住想要吼叫、指責孩子呢?
原因有4個:
一心想事成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喬納森·薩提亞認為:“一個人的大腦無論在發展還是塑造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受到內在情緒的影響,會對個體的學習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
心理學教授費斯汀格曾說:“一個人的大腦就像是一個拳頭,大拇指是最可怕的情緒怪獸,另外四個指頭是′′我覺得,我覺得,我覺得,我沒有資格管你,你應該對我好。“
當孩子處于不安全感或者被指責、被指責時,第一反應就是退縮、逃避,大腦首先啟動的是逃生機制。
等到父母吼罵完,孩子開始恢復理智,大腦皮層理智告訴你:“剛才我不舒服了,我要先離開一會,這是我自己的事,我可以解決的。”
在這種緊張的情緒下,大腦首先啟動的是逃生機制,為了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啟動。
所以,孩子情緒一旦上來,根本無法思考自己哪里做錯了,只能用本能的方式逃避。
2
這樣看來,似乎也挺理解的。
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因為父母一直催促,無法思考、整理自己的事,拖延、磨蹭,最后還是以磨蹭作為對父母的憤怒。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我們的憤怒,大多來自于內在的不安全感”
02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各種壓力之下生存下來的,為了活下去,是正常的生存而焦慮。
小孩子的內心也同樣如此,看到同伴摔倒了,他也想過去扶,但是家長的干預,會讓他覺得恐慌。
家長帶著焦慮去催促,只會讓他更加有壓力,沒有自信,還會覺得自己怎么這么笨,學不會。
4
事實上,我更加了解了自己,也看到了孩子。
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我唯一一次與孩子站在一起,與他一起面對的地方。
而這段特殊的經歷,卻給了我一個啟示:
在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時候,也是我陷入困境的時候。
我最痛苦的時候,不是孩子出現問題,而是我一直在“敷衍”。
有一次我正寫文章,正好遇到了孩子的作文:
“我媽媽天天就是打麻將,而且還經常說我愛和他們玩,我就是不愛學習,因為打麻將太啰嗦,媽媽總是會打斷我,讓我繼續寫。”
然后她的媽媽就開始謾罵,說我寫的不對,我本來已經把作業寫完了,還要寫這么多作業,她媽媽這時候還在旁邊嘮叨,又開始大聲指責,讓我特別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