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不回家怎么治?
孩子不回家怎么治療?
先生最近在我這里挺煩惱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因為我家女兒今天一到周末就開始哭鬧,尤其是到周末,要么沒好氣地想回家,要么就不肯寫作業,還哭鬧。
但在最近,我給她買了很多東西,包括草莓,小麥,南瓜,豬肉,吃了都被她說浪費了。
我直接威脅:不寫作業就別回家了,要么就不要回來了。
她哭著說:要你去我就去,但是我們今天晚上你別寫作業。
我很無奈,然后就把水果喂到她嘴里了,她很快就睡著了。
之后,我們去院子里吃飯了,但是院子里到處都是孩子們玩耍的歡聲笑語。
雖然院子里都是小朋友,可是時間一長,我就發現,她并不快樂。
在她的世界里,跟著父母到處跑,到處亂跑的,但是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而這種快樂并不是來自于食物,還有她跟爸爸出去玩的時候,她能夠感到快樂。
這樣的快樂并不是來自于爸媽的寵愛,而是來自于內心的力量。
她想要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和關注,想要跟爸爸一起玩,而爸爸不在家,她是不敢跟媽媽出去的。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她對媽媽的依賴逐漸淡化,她也希望媽媽能夠陪陪自己。
于是她開始選擇了離家出走,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分離焦慮”。
就是指嬰幼兒從與媽媽或被他人分離之后,產生的焦慮情緒,通常是在分離的時候產生的,因為焦慮的原因,孩子會哭,會鬧,會撒嬌。
小孩會通過哭來表示,我要跟媽媽在一起。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分離焦慮”。
在心理學上,分離焦慮是指孩子與親人分離時,出現的焦慮不安、不愉快的負面情緒反應。
而引起這一問題的,就是寶寶依戀關系中的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能夠讓人感到舒適,對于人際關系維護的基本需求,以及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等著我們的生存。
在嬰兒和幼兒時期,如果沒有安全感,會造成精神上的不適。
而在嬰兒出生后,沒有得到充足的依戀關系,也會造成他對人的依存感。
依戀關系的嬰兒會在與人的關系中感覺到安全感,比如在媽媽身邊,就會感到安心,感到溫暖,感到滿足,就會認為自己被愛著,內心力量更加強大,內心充滿安全感。
這也是對母親的一種拒絕。
但在嬰兒出生后,如果沒有母親的回應,他會感到很恐懼,會有一種深深的依戀感。
這種依戀感通常會跟隨母親的成長,當他們進入幼兒園,就會完全分離。
依戀關系是孩子人格的基石,而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則,擁有這樣的依戀感,孩子才會把父母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想要怎樣做就怎樣做。
而且,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叛逆期,每個孩子的叛逆期也不一樣。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就是溝油鹽。
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什么需求,他們不會輕易的提出來,而是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再加上家長的包辦和溺愛,孩子會覺得自己在家里,一切都可以自己做主。
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這種感覺會影響孩子以后的人際交往,也會讓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
而且,這種傷害日后很難彌補。
所以,家長在孩子12歲之前,盡量不要讓孩子和電子產品待在一起。
哪怕是面對面的交流,也不要用電子產品去打斷孩子,讓孩子能夠完全收起電子產品。
選擇一些能讓孩子感到快樂,并且更快樂的活動。
比如運動、繪畫、下棋等等,在活動中能夠讓孩子心情舒暢,不至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游戲上,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感覺到游戲的快樂,也會逐漸脫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