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焦慮癥的孩子經常出現身體不適,像頭痛、嘔吐、惡心、渾身不適等癥狀,在新環境中總是感覺到心慌、出汗,甚至無法呼吸,無法安靜,坐臥不安,時刻都想安靜地入睡,給身體施加的壓力太大,無法成功的度過這段時間,那么孩子便很容易患上焦慮癥。
焦慮癥也稱為焦慮障礙。其基本特征是對特定刺激表現出明顯的過度或過度的反應,過度或過度的緊張、緊張不安,超出正常的能力范圍,或者過度的擔心各種各樣的意外、疾病的發生,并伴有明顯的持久的緊張不安、憂愁、害怕、憂慮、急躁等情緒反應。
兒童焦慮癥的患病率為2%-3%,也就是說每68個人中就有1人因為焦慮而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如何應對兒童焦慮癥呢?
焦慮癥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終身性的,家長們應該多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幫助,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1. 要適當的給予鼓勵
家長不要總是喜歡用責罵和說教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比如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膽小?我都告訴你不要怕,你怎么還怕啊?
這樣的責備孩子,對孩子心理健康會有負面的影響,孩子的心理會產生壓力。而如果我們過度的責備孩子,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確實膽小,也很差。
2. 看見孩子的情緒
其實,孩子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都會有情緒,只是大人會控制情緒,但是小孩會因為心理不舒服而發脾氣。我們要看到孩子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正確地發泄。
3. 看見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都是小問題,所以看見孩子發脾氣,第一反應往往都是很生氣,很擔心孩子會不會不聽話,所以就會忍不住想要對孩子進行批評。
但是家長越是這樣做,孩子內心就越是煩躁不安,甚至會開始動手打父母,而且這樣做的頻率也會越來越高。
這就像我朋友,她就是典型的因為孩子發脾氣而陷入了深深的擔憂的父母。
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一樣。每當孩子發脾氣,她就會擔心,害怕孩子變壞,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所以她看見了就會很焦慮。
可是她看不見孩子的擔心,孩子的不高興,很可能也就是她害怕孩子的某個情緒,而引發了自己的情緒。
所以,她擔心孩子會變壞,也擔心孩子不會變壞。
從表面上看,孩子是對媽媽有依賴,從媽媽身上感受到了壓力,所以才會變得這樣不聽話。
但是從深層次上來看,孩子才是孩子,她的行為背后,孩子也是對媽媽有依賴,當然孩子背后也許是媽媽的無意識。
也許是媽媽在和孩子玩的時候,她在忙著做家務,而忽視了孩子,當孩子哭鬧著要玩她的時候,她也要玩手機。
對于孩子來說,在她的心里,媽媽和自己是對立的,她對媽媽有著強烈的依賴,媽媽不讓自己玩手機,自己就可以玩,因此孩子才會去迷戀手機。
面對孩子沉迷手機的情況,作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出現了問題。
當我們幫助孩子放下手機,回歸學習的時候,我們怎么才能把控得住孩子的手機呢?
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用這6個方法,
不僅僅是讓孩子戒掉手機癮,
還能教會孩子自律
首先,我們要控制住自己的手機。
我們不能把手機當做洪水猛獸,我們要把手機當成一個工具,我們要把它當成一個工具,使用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而不是成為一種傷害。
孩子看手機的頻率,減少了,我們要把手機當做一種獎勵的手段,而不是當做一種懲罰的手段,也不要把手機當做是自己的一種威脅的手段。
千萬不要把手機當成一個激勵的手段,
我們要把手機當成一個激勵的工具,而不是成為孩子的敵人,我們要把手機當成是孩子的一個激勵的工具,而不是用來和孩子“斗智斗勇”的工具。
2、用規則約束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夫人米歇爾在一次采訪中說:“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要把孩子和電子產品完全隔離開來,是不是也是不現實的。
”
為什么孩子會對游戲如此癡迷?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這個年齡的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如果他們沉迷游戲,那就代表著他們本來就有能力不足,那又怎么能將他們與游戲隔離開呢?
所以,父母要懂得對孩子的游戲時間做出限制,而不是放任自流。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比如每日完成什么任務,或者每周看多久的電視,這些都可以。
這會讓孩子慢慢形成習慣,會把這種行為和習慣加以區分,并逐漸減少。
而且在規則的制定和執行之前,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
◆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盡量尊重孩子的想法
對于小朋友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但是他們并不會去合理的考慮如何才能將自己的想法變成一種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