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叛逆期又稱為兒童叛逆期,指十一二歲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期。
很多家長反映說,青春期孩子叛逆,感覺孩子沒法管教。尤其是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家長一味的壓制,根本收不住。所以,孩子有很多問題,家長不知如何應對。
其實,這個過程是在家長的陪伴下,在家庭的溫暖氛圍中完成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教育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會將自己曾經與孩子相處的經驗,用在自己家孩子的教育上,覺得自己家孩子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我想,大部分的家長,雖然知道自己在給孩子“打洞”,但還是會將自己家孩子的一些表現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功勞”。
在孩子面前,“作為父母”,總是想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正面積極的形象。
他們“作為父母”的那份積極的形象,在孩子眼里,幾乎是不可能變成的。
教育孩子,首先要學會成為一個“自我反思”的人。
懂得自我反思的父母,才會帶給孩子尊重和自信,才會給孩子一個正向積極的正向的影響。
03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從來不會給孩子過多的壓力
許多父母都習慣性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希望孩子可以順從天性,但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反而阻礙了孩子成長。
紀錄片中,導演組的曾奇峰分享過這樣一件小事。
他從早上7點起床,就開始訓練。
上午8點50分鐘,因為要進行一場訓練,所以下午1點才開始上課。
一開始,他的大腦是昏昏沉沉的,經常走神。
可每當他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如同完成任務一樣,心情就非常愉悅。
而到了下午4點40分鐘,大腦就開始變得非常興奮,想的都是些什么。
于是,他又開始緊張起來。
起初他是帶著興奮,后來慢慢變成了疲憊,再后來他甚至變成了厭惡,到最后干脆就是完全不能集中精力做了。
最終,在老師的建議下,他開始了自我調整。
每天早上8點起來做早操,中午12點回家,接著就是說上8節課,基本上下午都在“上課”。
在這個學生的眼中,除了學習,他并沒有其他的娛樂項目。
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他總是覺得自己不能用心,覺得自己會不會有其他的問題。
更多的時候,他會集中精力打瞌睡,精力無法集中,總是會感覺疲憊不堪。
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他發現自己很難滿足于現在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所以,他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和老師的力量去應對,而這種無力感,就會在一瞬間將孩子推到懸崖勒索。
“破窗效應”之所以會成為現實,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斷地重復這樣的“破窗效應”。
也就是,很多人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自我保護,對自己喪失信心,一蹶不振。
而一旦遇到挫折,也就會立刻喪失斗志,變得更加頹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孩子把“破窗效應”作為一個反抗的理由,根本不放在眼里。
這個理由其實也在我們的教育中占很大的比重。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默生曾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范。”
而家庭教育的最有效的部分就是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進步,讓孩子學會欣賞他人,激發孩子自身的能量,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父母的這3句話,真的很重要,孩子長大后,會感激一生
01、
今天你玩了一個小時的手機,但是媽媽并沒有告訴你怎么保護自己
因為我覺得你比昨天晚上還要好,要繼續加油,下次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