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該怎么打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特別急躁,為了讓孩子老實的坐在那,你想以武力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孩子的眼淚還在不肯停,就是不停的嚎啕大哭。這樣的場景想必很多父母都經歷過。
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很委屈:明明是為了孩子好,怎么就變成這樣呢?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孩子的“不聽話”,就是成長路上必經的過程。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們有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心理學教授曾奇峰說過:“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孩子真的就一定會出現叛逆嗎?其實并不是。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三個叛逆期,1-3歲是第一個叛逆期,第二個叛逆期出現在7-9歲,第三個叛逆期出現在13-16歲,但這兩個叛逆期并不一定都是孩子的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的時候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頭痛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對孩子的態度,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采取一些溝通的語言,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 第二逆反期:7-9歲,準大人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愿意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干,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啼嚷著找媽媽。這個階段,孩子的主要矛盾來源于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更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衡量事情,當然也會出現一些“鉆牛角尖”的情況,如不遵守紀律和規則,經常跟父母頂撞、對著干等。
但是,作為家長要知道,6歲的孩子雖然很執拗,但同時他們心中隱藏著很強大的自尊心,也很愛面子,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一味地給孩子施加壓力,會讓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當我們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孩子自身成長息息相關的時候,能通過傾聽孩子的心聲和真實需求,準確地表達出來他們的需求,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扔給孩子一個電子產品。
1、學會合理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在玩手機這件事情上,堵不如疏。
家長要學會正確地引導孩子合理地使用手機,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千萬不能簡單粗暴,否則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上癮。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玩手機的時間,比如:什么時候玩手機,一次玩多久。
如果孩子遵守約定,記得及時表揚,并且合理地遵守約定,要及時鼓勵孩子。
只有這樣,孩子慢慢地,就會明白,自己遵守規則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為了玩手機。
2、多關心孩子,多陪伴孩子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家長一定要多抽時間陪陪孩子。
小雪的兒子六歲了,最近兩年前的小雪經常向我抱怨,說孩子最近總是自己一個人在玩手機。
“以前孩子在外面跑的時候,她連上廁所都要陪著,現在自己在家就是玩手機,根本沒有及時提醒孩子。”
我勸告她,“孩子長時間玩手機,家長要反思,是不是平時自己對孩子的陪伴太少了。”
“大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一直盯著孩子,有自己的娛樂方式,要多多陪伴孩子。”
孩子出生后,對外界的好奇心是最重的,這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斥責打罵孩子,而是通過和孩子聊天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一旦孩子在網絡上找到了自己的樂趣,不會再用玩手機打發時間了,自然就會選擇書本。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后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于有錢的父母。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于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
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